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1章 导论第17-30页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7-19页
     ·论文研究背景第17-18页
     ·论文选题意义第18-19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9-27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9-22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22-27页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27-29页
     ·论文研究方法第27-28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28-29页
   ·论文研究思路第29-30页
第2章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理论第30-48页
   ·中国养老保障思想渊源第30-32页
     ·中国古代的社会养老保障思想第31页
     ·太平天国社会养老保障思想与社会实践第31页
     ·中国近代社会养老保障思想与社会实践第31-32页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经济学理论第32-42页
     ·生命周期假说第33-36页
     ·交叠世代模型第36-37页
     ·市场失灵理论第37-38页
     ·个人短视与父爱主义第38-39页
     ·风险理论第39-41页
     ·西方养老保障经济理论的评价第41-42页
   ·马克思社会养老保障思想第42-44页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政策理论第44-48页
     ·工业制度分析法政策观点第44-45页
     ·社会民主分析法政策观点第45-46页
     ·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法政策观点第46-47页
     ·新多元论分析法政策观点第47-48页
第3章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分析与发展中国家实践第48-85页
   ·“保险保障”型模式分析第49-55页
     ·德国养老模式理论依据第49-50页
     ·美国养老模式理论依据第50-53页
     ·保险保障型模式价值取向第53页
     ·保险保障型模式特征与运行效果第53-55页
   ·福利国家型模式分析第55-61页
     ·福利国家模式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第56-58页
     ·福利国家模式特点与运行效果第58-61页
   ·国家保险型模式分析第61-63页
     ·国家保险型模式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第61-62页
     ·国家保险型模式特点与运行效果第62-63页
   ·公积金型模式分析第63-67页
     ·公积金模式理论依据和价值取向第64-65页
     ·公积金模式特点与运行效果第65-67页
   ·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实践第67-77页
     ·发展中国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与发展第68-69页
     ·发展中国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第69-70页
     ·发展中国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分析第70-74页
     ·发展中国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第74-77页
   ·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实践第77-85页
     ·农村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第77-79页
     ·农村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第79-81页
     ·发展中国家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评价与启示第81-85页
第4章 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适度性实证第85-131页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分析第85-98页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理论框架第85-88页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与功能第88-92页
     ·社会保障水平曲线发展理论第92-95页
     ·国外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第95-98页
   ·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分析第98-111页
     ·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含义与影响因素第98-100页
     ·人口结构转变对社会保障水平曲线的修正第100-104页
     ·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水平第104-106页
     ·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障水平第106-107页
     ·转型国家养老保障水平第107-109页
     ·中国养老保障水平第109-111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适度性实证第111-119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适度性研究理论第111-112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适度性实证第112-115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地区差异分析第115-119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适度性深层分析第119-131页
     ·社会养老保障缴费水平确定依据第119-122页
     ·企业社会养老保险费经济负担过重第122-124页
     ·职工个人养老保险费承受能力薄弱第124-127页
     ·政府对社会养老保障投入呈下降趋势第127-128页
     ·国家财政对整体社会保障投入水平较低第128-131页
第5章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与经济运行第131-172页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与社会收入分配第131-138页
     ·古典经济学中的社会收入分配思想第131-133页
     ·福利经济学中社会收入分配思想第133页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帕累托有效第133-137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收入分配效应第137-138页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与储蓄第138-146页
     ·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与生命周期储蓄第139-140页
     ·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障制度对生命周期储蓄影响第140-142页
     ·养老保障制度与预防性储蓄第142-145页
     ·养老保障制度与遗产储蓄第145-146页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储蓄第146-151页
     ·中国储蓄规模及储蓄结构的变化第147-148页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挤进效应实证第148-151页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产生挤进效应分析第151-159页
     ·养老保障制度内在原因第151-154页
     ·制度外的储蓄增长因素第154-158页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对储蓄挤进效应结论第158-159页
   ·养老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第159-165页
     ·养老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质与量的辩证关系第159页
     ·养老保障制度与劳动力供给第159-164页
     ·养老保险费与劳动力需求第164-165页
   ·养老保障制度与国际竞争第165-172页
     ·社会保障与国际竞争第165-167页
     ·劳动力成本与社会保险缴费率第167-168页
     ·劳动力成本与国际贸易第168-169页
     ·统计数据第169-172页
第6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第172-203页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模式演变历史与政策取向第172-181页
     ·国家/企业保险模式创建试行及政策取向第172-174页
     ·“企业保险”模式的形成及实质第174-176页
     ·养老保障模式的创新第176-179页
     ·中国养老保障模式创新价值取向第179-180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成绩第180-181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问题分析第181-183页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层次缺失第181页
     ·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第181-182页
     ·二元城乡养老保障模式第182-183页
     ·家庭养老保障重视程度弱第183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社会环境与原则第183-189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社会环境第183-188页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原则第188-189页
   ·保险保障型基础上的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第189-191页
   ·保险保障型基础上的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实施建议第191-198页
     ·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第191-194页
     ·发展企业年金和商业寿险第194-197页
     ·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第197-198页
     ·强化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第198页
   ·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的替代率确定第198-203页
     ·养老金替代率确定的理论及含义第198-199页
     ·影响养老金目标替代率水平的因素第199-200页
     ·中国实际养老金替代率第200-201页
     ·中国养老金替代率被高估及下降趋势第201-203页
第7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第203-234页
   ·叠代生命周期模型两种筹资方式均衡第203-210页
     ·现收现付制资金平衡第203-204页
     ·完全基金制资金平衡第204-205页
     ·两种筹资方式应对人口老龄化效应第205-208页
     ·叠代生命周期模型两种筹资方式均衡第208-210页
   ·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筹资模式的创新第210-218页
     ·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筹资模式创新背景第210-212页
     ·中国“统账结合”筹资模式创新第212-215页
     ·中国“统账结合”筹资模式实施的问题第215-218页
   ·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第218-234页
     ·经济发展是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219-221页
     ·现收现付制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第221-224页
     ·空账不需实账化第224-227页
     ·隐性债务偿还在中国实践与效果第227-229页
     ·名义账户——可持续发展的选择第229-234页
第8章 建立中国农村多层次养老保障模式第234-263页
   ·建立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第234-239页
     ·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第234-235页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第235-237页
     ·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第237页
     ·农民缺乏购买商业寿险的经济实力第237-238页
     ·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的体现第238-239页
   ·中国农村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的模式选择第239-246页
     ·模式选择的经济环境第239-241页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第241-242页
     ·中国农村现行基本养老保障模式第242-243页
     ·中国农村现行基本养老保障模式问题分析第243-244页
     ·中国农村建立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第244-246页
   ·中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第246-256页
     ·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宏观基础条件第246-248页
     ·微观经济可行性分析第248-250页
     ·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支付能力可行性分析第250-256页
   ·建立中国农村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建议第256-263页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适宜经济发展水平第257-258页
     ·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养老保障相结合第258-259页
     ·增强政府制度供给与财政支持力度第259-261页
     ·注重公平性强调效率性第261-263页
结论第263-264页
附录 1第264-267页
附录 2第267-272页
参考文献第272-280页
致谢第280页

论文共2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正大公司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