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安图县新村农乐舞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农乐舞的源流及种类 | 第11-23页 |
| 第一节 农乐舞的起源、发展及其种类 | 第11-19页 |
| 一、农乐舞的起源与发展 | 第11-14页 |
| (一) “农乐”一词的来源 | 第11-12页 |
| (二) 农乐舞的起源与发展 | 第12-13页 |
| (三) 农乐舞的起源说 | 第13-14页 |
| 二、农乐舞的种类 | 第14-19页 |
| (一) 堂山巫术和天王巫术 | 第14-15页 |
| (二) 踩地神和跳大神儿 | 第15-16页 |
| (三) 乞粒巫术 | 第16-17页 |
| (四) 都利巫术 | 第17-18页 |
| (五) 盘巫术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新村农乐舞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23页 |
| 一、新村农乐舞的形成 | 第19-21页 |
| 二、新村农乐舞的发展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新村农乐舞的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 | 第23-35页 |
| 第一节 新村农乐舞的形态特征 | 第23-30页 |
| 一、新村农乐舞的形态描述 | 第23-27页 |
| (一) 新村农乐舞的跳法与基本程序 | 第23-25页 |
| (二) 道具、服饰、音乐 | 第25-27页 |
| 二、新村农乐舞的形态特征 | 第27-30页 |
| (一) 新村农乐舞之农耕文化特点 | 第27-28页 |
| (二) 新村农乐舞的动作特征——狩猎文化之残余 | 第28-29页 |
| (三) 新村农乐舞的队形特征 | 第29-30页 |
| 第二节 新村农乐舞的文化内涵 | 第30-35页 |
| 一、新村农乐舞的功能 | 第30-32页 |
| (一) 生活与节庆的功能 | 第30页 |
| (二) 共同体功能 | 第30-31页 |
| (三) 解除矛盾的功能与神冥的功能 | 第31-32页 |
| 二、新村农乐舞的文化底蕴 | 第32-35页 |
| (一) 能歌善舞的朝鲜民族 | 第32页 |
| (二) 独特的历史背景 | 第32-33页 |
| (三) 农耕文化的渗透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新村农乐舞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 第35-46页 |
| 第一节 新村农乐舞承传方式与保存现状 | 第35-40页 |
| 一、新村农乐舞承传方式 | 第35-36页 |
| (一) 村落内部的传承 | 第36页 |
| (二) 只传男不传女 | 第36页 |
| 二、新村农乐舞的保存现状 | 第36-40页 |
| 第二节 保护新村农乐舞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 | 第40-46页 |
| 一、保护新村农乐舞的必要性 | 第41-43页 |
| (一) 浓郁的民族性 | 第41-42页 |
| (二) 独特的历史性 | 第42页 |
| (三) 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 | 第42-43页 |
| 二、保护新村农乐舞的对策研究 | 第43-46页 |
| (一) 加大宣传 | 第44页 |
| (二) 立法保护 | 第44页 |
| (三)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 第44-45页 |
| (四) 建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2-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