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背景 | 第9页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 第9-10页 |
| ·三峡库区新城镇建设和三峡移民的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 第12-13页 |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 ·主要理论 | 第13-14页 |
| ·区位理论 | 第13页 |
| ·空间理论 | 第13页 |
| ·流动理论 | 第13页 |
| ·发展模式理论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主要研究学派 | 第14页 |
| ·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 第14-15页 |
| ·世界城市化特征 | 第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0页 |
| ·我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及实践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 ·以小城镇热为动力,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入制度层面 | 第16-18页 |
| ·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的综合分析 | 第18-20页 |
| 3 主题城镇的概念及三峡库区主题城镇的现状和发展条件 | 第20-33页 |
| ·主题城镇的概念 | 第20页 |
| ·三峡库区发展主题城镇的条件 | 第20-27页 |
| ·三峡库区的界定 | 第20-23页 |
| ·三峡库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 第23页 |
|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7页 |
| ·三峡库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 第27页 |
| ·三峡库区主题城镇建设的现状 | 第27-28页 |
| ·三峡库区建设主题城镇的优劣势分析 | 第28-33页 |
| ·优势 | 第28-30页 |
| ·劣势 | 第30-33页 |
| 4 库区主题城镇发展思路探析 | 第33-42页 |
| ·三峡库区主题城镇发展的思路 | 第33-39页 |
| ·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功能 | 第33-35页 |
| ·依托三大交通主线,建设城镇密集群 | 第35-37页 |
| ·建立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 | 第37页 |
| ·调整布局、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 | 第37-38页 |
|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城市化动力 | 第38页 |
| ·实施西依东联,发挥城镇发展的区位比较优势 | 第38-39页 |
| ·库区主题城镇的主题选择与具体形式 | 第39-42页 |
| ·城市职能定位的总体依据和原则 | 第39-40页 |
| ·库区主题城镇的具体形式 | 第40-42页 |
| 5 库区主题城镇发展中的政策建议 | 第42-47页 |
| ·围绕主题城镇进行适当的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其发展空间 | 第42页 |
| ·以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主题城镇建设上新台阶 | 第42-43页 |
| ·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 第43页 |
|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力度 | 第43-44页 |
| ·对主题城镇实行用地倾斜政策,优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44页 |
| ·争取政策、切实基础、优化结构、全力破解“产业空虚化”难题 | 第44-45页 |
|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 第45-46页 |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 第46-47页 |
| 6 实证分析——以万州为例 | 第47-66页 |
| ·万州区域概况 | 第47-52页 |
| ·万州区域概况 | 第47-49页 |
| ·万州城市发展的综合评价 | 第49-52页 |
| ·万州城市发展的主题选择 | 第52-59页 |
|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52-57页 |
| ·万州城市发展的主题 | 第57-59页 |
| ·万州城市发展的思路 | 第59-66页 |
| ·万州未来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 第59-61页 |
| ·未来万州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 第61页 |
| ·万州区域风景旅游规划 | 第61-63页 |
| ·万州未来综合交通规划 | 第63-66页 |
| 7 结语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附录 | 第70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