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3-14页 |
二、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 第14页 |
三、本论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高校资金 | 第15-16页 |
二、资金安全管理 | 第16页 |
三、宏观预警系统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意义、目的、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高校资金管理的现状 | 第24-41页 |
第一节 我国高校资金管理取得的成就 | 第24-28页 |
一、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 第25-26页 |
二、确立了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正确地位 | 第26页 |
三、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 第26-27页 |
四、高校财务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一级核算,分级管理” | 第27-28页 |
五、资金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大大提高 | 第28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8-35页 |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 第28-29页 |
二、“统一管理,一级核算,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短期内无法得到全面实施 | 第29-30页 |
三、高校资金运作中存在许多风险 | 第30-31页 |
四、资金管理分散,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金的损失和浪费 | 第31-32页 |
五、账外资金循环严重 | 第32-34页 |
六、整个资金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校资金安全管理问题成因 | 第35-41页 |
一、历史原因 | 第35页 |
二、制度原因 | 第35-37页 |
三、运行机制原因 | 第37-39页 |
四、实践原因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基于P-S 方法的高校资金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58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41-45页 |
第二节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宏观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53页 |
一、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5-47页 |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7-53页 |
第三节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宏观预警系统模型的构建 | 第53-58页 |
第四章 基于P-S 方法的高校资金安全预警系统的运行 | 第58-80页 |
第一节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宏观预警监测指标预警临界值的确定 | 第58-64页 |
一、偿债能力指标 | 第58-59页 |
二、经营能力指标 | 第59-60页 |
三、发展潜力指标 | 第60-61页 |
四、风险指数指标 | 第61-62页 |
五、综合能力指标 | 第62-64页 |
第二节 合成权数的确定和系统预警等级的划分 | 第64-78页 |
一、确定合成权数 | 第64-75页 |
二、划分预警等级 | 第75-78页 |
第三节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宏观预警系统的运行 | 第78-80页 |
第五章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 第80-101页 |
第一节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宏观预警系统运行的结论分析 | 第80-93页 |
一、现状分析 | 第80-86页 |
二、系统运算分析 | 第86-92页 |
三、研究结论 | 第92-93页 |
第二节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对策分析 | 第93-101页 |
一、一般性对策 | 第93-96页 |
二、高校资金预警管理对策 | 第96-99页 |
三、结束语 | 第99-101页 |
附表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