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8页 |
| 第一章 国内外退耕还林(草)概况 | 第8-15页 |
| 1 退耕还林工程的由来 | 第8-9页 |
| 2 中外退耕还林(草)概况及特点 | 第9-14页 |
| ·中外退耕还林(草)概况 | 第9-12页 |
| ·中外退耕还林(草)特点比较 | 第12-14页 |
| 3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 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退耕还林(草)的理论基础 | 第16-33页 |
| 1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16-20页 |
| ·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和后果 | 第17页 |
| ·生态系统的恢复 | 第17-18页 |
| ·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 第18页 |
| ·生态系统的恢复模式——适应性选择 | 第18-19页 |
| ·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原则 | 第19-20页 |
| 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23页 |
| ·尺度和等级层次 | 第21-22页 |
| ·基于景观异质性的退耕还林(草)措施选择 | 第22页 |
|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退耕还林(草)需遵循的原则 | 第22-23页 |
| 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3-24页 |
| ·复合生态系统组成 | 第23页 |
| ·复合生态系统动力学机制 | 第23-24页 |
| ·复合生态系统目标 | 第24页 |
| 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24-25页 |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退耕还林(草)目标 | 第25-26页 |
| 5 经济理论与退耕还林(草)的经济补偿 | 第26-33页 |
| ·土地稀缺理论 | 第26页 |
|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6-27页 |
| ·边际效应理论 | 第27-28页 |
| ·成本—效益理论 | 第28-31页 |
| ·供求理论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退耕还林(草)实证分析 | 第33-50页 |
| 1 实证地区概况以及监测地点的设定 | 第33-36页 |
| ·甘肃省的自然地理概况 | 第33页 |
| ·甘肃全省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35页 |
| ·监测点的设定 | 第35页 |
| ·被调查农户的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 2 甘肃省监测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 | 第36-43页 |
| ·社会效益研究 | 第36-38页 |
| ·经济效益研究 | 第38-43页 |
| 3 退耕还林(草)社会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 第43-48页 |
|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社会效益分析 | 第43-45页 |
|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益 | 第45-48页 |
| 4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问题与对策 | 第50-66页 |
| 1 实证地点退耕还林(草)面临的问题 | 第50-53页 |
| 2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 ·退耕范围盲目扩大、急功近利,整体规划化不足 | 第53页 |
| ·退耕还林(草)受国家财力限制 | 第53-54页 |
| ·科技含量偏低 | 第54页 |
| ·现行政策不配套 | 第54页 |
| ·对粮食生产及粮食安全的影响问题 | 第54-55页 |
| ·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影响 | 第55页 |
| 3 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建议与对策 | 第55-66页 |
| ·加大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政策扶持力度 | 第55-58页 |
| ·加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建设管理 | 第58-61页 |
| ·完善退耕还林(草)的保障措施 | 第61-66页 |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 1 结论 | 第66-68页 |
| 2 讨论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 导师简介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