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前言与综述 | 第7-21页 |
·瓜环及其衍生物 | 第8-11页 |
·瓜环作为主体的分子识别 | 第11-13页 |
·金属离子 | 第11-12页 |
·有机客体 | 第12-13页 |
·流体室温磷光 | 第13-19页 |
·室温磷光的产生和发展 | 第13-15页 |
·磷光和三重态 | 第15-16页 |
·各种室温磷光分析法介绍 | 第16-19页 |
·固体表面室温磷光法 | 第16-17页 |
·有序介质增稳室温磷光法 | 第17-18页 |
·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分析法 | 第18-19页 |
·胶态/微晶室温磷光法 | 第19页 |
·敏化/猝灭室温磷光法 | 第19页 |
·本文的工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瓜环诱导萘的室温磷光 | 第21-34页 |
·引言 | 第21页 |
·实验部分 | 第21-22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1页 |
·萘的室温磷光光谱 | 第22-23页 |
·实验条件选择 | 第23-29页 |
·重原子种类和用量对RTP的影响 | 第23-25页 |
·Q[n]用量对RTP的影响 | 第25-27页 |
·亚硫酸钠用量对RTP的影响 | 第27-28页 |
·pH对RTP的影响 | 第28-29页 |
·各体系的分析性能 | 第29-30页 |
·各体系的磷光寿命 | 第30页 |
·相互作用模式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瓜环诱导萘氧乙酸的室温磷光 | 第34-51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9页 |
·g1的流体室温磷光光谱 | 第35-36页 |
·g1的实验条件选择 | 第36-40页 |
·Q[6]用量对RTP的影响 | 第36-37页 |
·碘化钾用量对RTP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亚硫酸钠用量对RTP的影响 | 第38-39页 |
·pH对RTP的影响 | 第39-40页 |
·g1/KI/Na_2SO_3和g1/Q[6]/KI/Na_2SO_3体系的分析性能 | 第40-41页 |
·g1/KI/Na_2SO_3和g1/Q[6]/KI/Na_2SO_3体系的磷光寿命 | 第41-42页 |
·g2的流体室温磷光光谱 | 第42-43页 |
·g2的实验条件选择 | 第43-47页 |
·Q[8]用量对RTP的影响 | 第43-44页 |
·碘化钾用量对RTP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亚硫酸钠用量对RTP的影响 | 第45-46页 |
·pH对RTP的影响 | 第46-47页 |
·g2/KI/Na_2SO_3和g2/Q[8]/KI/Na_2SO_3体系的分析性能 | 第47-48页 |
·g2/KI/Na_2SO_3和g2/Q[8]/KI/Na_2SO_3体系的磷光寿命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萘乙二胺与瓜环的相互作用 | 第51-60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Q[8]-g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 第52-54页 |
·Q[8]-g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第54页 |
·体系pH对Q[8]-g相互作用影响的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第54-56页 |
·Q[8]-g相互作用的~1H NMR研究包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 第56-57页 |
·包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 第57-58页 |
·溶剂对Q[8]-g相互作用影响的荧光光谱研究 | 第58-59页 |
·体系的分析性能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研究的课题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