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 | 第16-25页 |
·信贷与信贷管理 | 第16-20页 |
·信贷的概念与特征 | 第16-17页 |
·信贷资金的运动过程 | 第17-18页 |
·信贷资金运动的特点 | 第18-19页 |
·信贷管理的任务及目标 | 第19-20页 |
·农村信用社历史回顾 | 第20-22页 |
·合作化时期 | 第20页 |
·人民公社时期 | 第20-21页 |
·恢复“三性”与合作制规范时期 | 第21-22页 |
·新的改革时期 | 第22页 |
·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 | 第22-25页 |
·贷款管理原则 | 第22-23页 |
·贷款管理的一般规定 | 第23-24页 |
·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管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风险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5页 |
·贷款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 第25-26页 |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农业生产的一般特征 | 第26-27页 |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特点 | 第27-28页 |
·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农户经营的特点 | 第29-30页 |
·发放农户贷款的原则 | 第30-3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1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2页 |
·指标说明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风险评价模型及应用 | 第35-45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7页 |
·建立层次结构 | 第36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36页 |
·层次单排序 | 第36-37页 |
·层次总排序 | 第37页 |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组合 | 第37-38页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组合 | 第38页 |
·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风险评价模型 | 第38-39页 |
·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39-45页 |
第五章 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风险控制 | 第45-48页 |
·农户贷款风险控制的意义 | 第45页 |
·农户贷款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45-48页 |
·贷款风险评价方面 | 第45-46页 |
·信贷投向方面 | 第46页 |
·贷款对象方面 | 第46页 |
·贷款条件方面 | 第46-47页 |
·业务操作方面 | 第47页 |
·应对债务人违约方面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