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山东茶园土地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GIS技术用于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气候资源空间分布模拟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页 |
·研究阶段划分 | 第18-19页 |
·论文内容的组织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茶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1-29页 |
·研究典型区选择 | 第21-24页 |
·典型区范围 | 第21页 |
·典型区选择的依据 | 第21-22页 |
·典型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23页 |
·典型区茶树种植历史及生产现状 | 第23-24页 |
·山东茶树生物地学特点分析 | 第24-26页 |
·热量需求特点 | 第24-25页 |
·水分需求特点 | 第25页 |
·地形地势的影响 | 第25页 |
·光照需求特点 | 第25-26页 |
·土壤需求特点 | 第26页 |
·地质背景的影响 | 第26页 |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26-28页 |
·评价因子选择的原则 | 第26-27页 |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 第29-38页 |
·软件环境 | 第29-30页 |
·DEM建立软件 | 第29页 |
·气候资源模拟所使用的软件 | 第29-30页 |
·区划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所用软件 | 第30页 |
·主要数据源 | 第30-31页 |
·地图数据 | 第30页 |
·数字高程模型 | 第30页 |
·观测、统计数据 | 第30-31页 |
·其他数据 | 第31页 |
·空间数据处理 | 第31-33页 |
·坐标系统 | 第31页 |
·空间专题数据库 | 第31-33页 |
·研究区DEM的建立与精度分析 | 第33-37页 |
·研究区DEM数据的获取 | 第33-36页 |
·DEM数据精度与评价要求匹配分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DEM的太阳辐射空间分布模拟 | 第38-53页 |
·研究进展 | 第38-39页 |
·基本概念 | 第39-41页 |
·太阳直接辐射的模拟 | 第41-47页 |
·技术流程 | 第41页 |
·太阳直接辐射模拟的参数和公式 | 第41-42页 |
·太阳直接辐射模拟的步骤 | 第42-43页 |
·研究区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山地散射辐射的模拟 | 第47-51页 |
·技术流程和步骤 | 第47-48页 |
·散射辐射计算模型 | 第48-49页 |
·研究区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基于DEM的温度空间分布的模拟 | 第53-65页 |
·研究进展 | 第53-56页 |
·常用内插方法 | 第53-56页 |
·内插方法模拟温度分布的订正处理 | 第56页 |
·基于DEM的典型研究区温度分布模拟方法 | 第56-60页 |
·数据来源 | 第56-57页 |
·技术流程 | 第57-58页 |
·气象站温度的内插与高度订正 | 第58页 |
·天文辐射订正处理 | 第58-60页 |
·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60-64页 |
·辐射订正前后的温度分布精度对比 | 第60-61页 |
·地形对各季月均温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61-63页 |
·地形对极端低温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基于DEM的风速空间分布模拟 | 第65-74页 |
·研究进展 | 第65页 |
·茶树冻害与风场的关系 | 第65-66页 |
·复杂地形下风速变化的基本模式 | 第66-68页 |
·近地层风速的垂直变化 | 第66-67页 |
·不同地形部位上的风速差异 | 第67-68页 |
·基于DEM风速模拟的思路与方法 | 第68-70页 |
·预设条件 | 第68-69页 |
·技术流程与算法设计 | 第69-70页 |
·典型研究区1月份平均风速的模拟 | 第70-72页 |
·数据准备 | 第70-71页 |
·数据处理过程 | 第71页 |
·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典型区茶树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74-94页 |
·典型区茶树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任务 | 第74页 |
·典型区土地适宜性的单因子分级评价 | 第74-80页 |
·辐射单因子评价 | 第74-75页 |
·一月平均风速单因子评价 | 第75-76页 |
·温度单因子评价 | 第76-78页 |
·地形单因子评价 | 第78页 |
·土壤单因子评价 | 第78-79页 |
·相对湿度单因子评价 | 第79-80页 |
·典型区茶园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80-88页 |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80-81页 |
·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方法 | 第81-88页 |
·适宜性评价结果地学规律分析 | 第88-91页 |
·适宜区分布规律分析 | 第88-89页 |
·适宜性等级分区 | 第89-91页 |
·典型研究区评价结果的验证 | 第91-92页 |
·遥感数据处理 | 第91页 |
·影像解译与评价结果检验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八章 山东省茶树适生环境区划研究 | 第94-111页 |
·山东茶树适生环境区划原则、方法 | 第94-95页 |
·山东茶树适生环境区划原则 | 第94页 |
·山东茶树种植区划方法 | 第94-95页 |
·山东茶叶种植地形区划方法 | 第95-96页 |
·山东省山地丘陵区分布 | 第95页 |
·地貌适宜区的选择 | 第95-96页 |
·山东茶园土壤区划方法 | 第96-98页 |
·山东省土壤分布状况 | 第96-98页 |
·土壤适宜区的选择 | 第98页 |
·山东茶树种植气候区划方法 | 第98-105页 |
·区划气候因子的模拟方法 | 第98-99页 |
·模型验证 | 第99-100页 |
·区划气候单因子分级 | 第100-105页 |
·山东茶树种植综合区划方法 | 第105-109页 |
·山东茶树区划综合评价 | 第105-107页 |
·山东茶树种植适宜性分区 | 第107-109页 |
·茶树区划与评价技术方法上的对比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7页 |
·论文研究内容的总结 | 第111-113页 |
·论文的创新点与特色 | 第113-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研究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3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