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8页 |
导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在生存实践中寻求伦理的人性依据 | 第11-39页 |
一、伦理:人所特有的存在样态 | 第11-23页 |
(一) 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人性理论 | 第12-18页 |
1、经验的感性存在: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人性观 | 第13-14页 |
2、澄明的理性存在:义务论伦理学的人性观 | 第14-18页 |
(二) 伦理的实质:人真实的存在 | 第18-20页 |
(三) 伦理的特质:善的生活 | 第20-23页 |
二、在生存实践中寻求伦理的人性依据 | 第23-34页 |
(一) 马克思伦理学之前的人性观 | 第23-27页 |
(二) 马克思伦理学的人性观 | 第27-30页 |
(三) 在人类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寻求伦理的合理性根据 | 第30-34页 |
1、生存实践是人性的前提 | 第30-31页 |
2、生存实践是人性分裂与统一的基础与关键 | 第31-34页 |
三、作为马克思伦理根基人性观的特质 | 第34-39页 |
(一) 超越对人的抽象理解,现实地把握人性 | 第34-35页 |
(二) 超越对人的前定理解,历史地把握人性 | 第35-37页 |
(三) 超越对人的片面理解,全面地把握人性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在自我实现的自主活动中确立伦理的自由前提 | 第39-74页 |
一、马克思伦理自由观的理论前提 | 第40-50页 |
(一)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观:出于自愿的行为选择 | 第40-41页 |
(二) 密尔的自由观:个人自由基础之上的社会自由 | 第41-44页 |
(三) 康德的自由观:意志自律 | 第44-47页 |
(四) 黑格尔的自由观:伦理实体的自我实现 | 第47-50页 |
二、马克思的伦理自由观:自我实现的自主活动 | 第50-63页 |
(一) 自我实现的自主活动 | 第50-53页 |
(二) 自由的三个层面 | 第53-59页 |
1、自由与自然必然性 | 第54-55页 |
2、自由与社会必然性 | 第55-57页 |
3、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的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 第57-59页 |
(三) 自由的现实的历史运动 | 第59-63页 |
三、马克思伦理自由观的几个独特视角 | 第63-74页 |
(一) 经济视角 | 第63-66页 |
(二) 时间视角 | 第66-70页 |
(三) 生存论的本体论视角 | 第70-74页 |
第三章 在历史实践中谋求伦理的现实路径 | 第74-113页 |
一、伦理实践观的理论回溯 | 第74-90页 |
(一)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实践观 | 第74-78页 |
(二) 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利益实践观 | 第78-80页 |
(三) 康德的形而上学实践观 | 第80-86页 |
(四)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域中的历史实践观 | 第86-90页 |
二、社会历史中的实践——马克思的实践观 | 第90-113页 |
(一) 马克思伦理实践的理论依托 | 第91-97页 |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 | 第91-94页 |
2、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方法论依托 | 第94-97页 |
(二) 马克思伦理实践的变革 | 第97-113页 |
1、在批判异化劳动中展现伦理的内在经济本性 | 第97-106页 |
2、在历史实践中谋求伦理的现实路径 | 第106-113页 |
第四章 在自由与解放中达至伦理的至善境界 | 第113-154页 |
一、善的内涵 | 第114-136页 |
(一) 善即幸福:合乎德性的活动 | 第114-118页 |
(二) 善即幸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 第118-123页 |
(三) 善即“为善而善的至善” | 第123-129页 |
(四) 善即“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类至善:马克思的善理念 | 第129-136页 |
二、在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中达至伦理的至善境界 | 第136-154页 |
(一) 由个体善到个体善与类善的结合 | 第137-142页 |
(二) 由善的绝对普遍性、主观相对性到善的社会历史性 | 第142-146页 |
(三) 由善的形式化到善的制度化 | 第146-154页 |
结语 | 第154-1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5-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1-162页 |
论文摘要 | 第162-167页 |
Abstract | 第167-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