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的缘由和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科教电视节目现状分析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我国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一) 雏形期 | 第17-18页 |
(二) 发展期 | 第18页 |
(三) 转折期 | 第18页 |
第二节 我国科教电视节目传播平台 | 第18-21页 |
(一) 专门化的传播平台 | 第19-20页 |
(二) 教育电视台中的传播平台 | 第20页 |
(三) 综合频道中的传播平台 | 第20-21页 |
(四) 网络传播平台 | 第21页 |
第三节 我国科教电视节目传播的主要困境 | 第21-27页 |
(一) 节目质量整体低下 | 第22页 |
(二) 内容同质化严重 | 第22-23页 |
(三) 传播渠道过于单一 | 第23-24页 |
(四) 评价标准过于绝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我国科教电视节目传播制约因素分析 | 第27-37页 |
第一节 基于传播者的制约因素 | 第27-29页 |
(一) “精英化”创作理念难调受众口味 | 第28页 |
(二) “仰视化”创作视角难适民意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基于传播对象的制约因素 | 第29-31页 |
(一) 总体低下的科教素养制约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 | 第30页 |
(二) 受众的差异化需求挑战着传统传播观念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基于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 第31-32页 |
(一) 科教的抽象性制约节目的涉猎范围 | 第31-32页 |
(二) 科教的“严肃面孔”难以产生亲和力 | 第32页 |
第四节 基于传播媒介的制约因素 | 第32-34页 |
(一) 电视媒介的“稍纵即逝性”无法满足受众反复玩味心理 | 第33-34页 |
(二) 电视媒介的“直观性”一定程度剥夺了人们思考的权利 | 第34页 |
第五节 基于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 第34-37页 |
(一) 收视率杠杆异化了传播效果的内涵 | 第34-35页 |
(二) “传者本位”偏离了传播效果的主旨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科教电视节目传播策略分析 | 第37-63页 |
第一节 打通叙事环节提升节目质量 | 第38-46页 |
(一) “有么说么”叙事策略 | 第40-41页 |
(二) “寓教于乐”叙事策略 | 第41-42页 |
(三) “故事化”叙事策略 | 第42-45页 |
(四) “新闻化”叙事策略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把脉受众心理满足层级需求 | 第46-50页 |
(一) 打造精深品质,满足强势阶层需求 | 第48页 |
(二) 创造科教佳肴,满足中间层级需要 | 第48-49页 |
(三) 巧用引导激励,适应弱势群体特点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打造精当导视牵引观众流向 | 第50-55页 |
(一) 科教电视节目的内部导视策略 | 第52-53页 |
(二) 科教电视节目的外部导视策略 | 第53-55页 |
第四节 节目适时重播实现二度传受 | 第55-57页 |
(一) 修正性重播策略 | 第56页 |
(二) 剪辑性重播策略 | 第56页 |
(三) 系列化重播策略 | 第56-57页 |
(四) 栏目化重播策略 | 第57页 |
第五节 加速媒体融合广开互动通途 | 第57-61页 |
(一) 借助新媒体打造新的传播平台 | 第59页 |
(二) 利用新媒体充盈资源库 | 第59页 |
(三) 借用新媒体充当新的互动手段 | 第59-60页 |
(四) 共享新媒体受众 | 第60-61页 |
第六节 调整评价尺度营造广阔空间 | 第61-63页 |
(一) 公信力评价标准 | 第61页 |
(二) 影响力评价标准 | 第61-62页 |
(三) 时效性评价标准 | 第62-6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参考网站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