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写词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辐射诱变的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辐射诱变在植物种质创新上的应用 | 第14页 |
·辐射诱变育种的特点 | 第14-15页 |
·辐射诱变突变体的分离 | 第15-16页 |
·除虫菊酯的提取和处理 | 第16-17页 |
·除虫菊组织培养研究 | 第17-18页 |
·外植体再生 | 第17页 |
·愈伤组织培养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60)Co-γ射线对除虫菊种子的辐射效应 | 第19-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种子辐射处理 | 第19页 |
·辐射材料的田间观测 | 第19-20页 |
·辐射材料突变体的筛选 | 第2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辐射处理对除虫菊种子萌发和出苗率的影响 | 第20-22页 |
·不同辐射剂量对除虫菊发芽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辐射剂量对除虫菊出苗率和存苗率的影响 | 第21-22页 |
·辐射处理对除虫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22-24页 |
·不同辐射剂量对除虫菊真叶数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同辐射剂量对除虫菊株高的影响 | 第23-24页 |
·突变株的田间筛选 | 第24-26页 |
3 除虫菊素含量检测 | 第2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材料 | 第26页 |
·除虫菊素提取 | 第26页 |
·薄层色谱分析 | 第26-27页 |
·材料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除虫菊素气相色谱分析 | 第27-28页 |
·试剂 | 第27页 |
·仪器 | 第27页 |
·色谱操作参数 | 第27-28页 |
·除虫菊素含量测定 | 第28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除虫菊叶片提取物的TLC分析 | 第28-30页 |
·辐射材料除虫菊素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30-37页 |
·除虫菊叶片提取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31-33页 |
·不同辐射处理除虫菊素各组分的含量变化 | 第33-35页 |
·辐射变异株的气相色谱检测 | 第35页 |
·不同苗龄除虫菊叶片提取物除虫菊素含量比较 | 第35-37页 |
4 除虫菊叶片再生体系初步研究 | 第37-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材料 | 第37页 |
·除虫菊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无菌苗的建立 | 第37页 |
·快繁培养基筛选 | 第37页 |
·生根培养基筛选 | 第37-38页 |
·除虫菊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8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38页 |
·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 | 第38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除虫菊的快繁体系建立 | 第39-41页 |
·除虫菊快繁培养基筛选 | 第39-40页 |
·NAA对除虫菊无菌苗生根的影响 | 第40-41页 |
·除虫菊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1-45页 |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1-42页 |
·KT和2,4-D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D不同浓度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3-44页 |
·KT不同浓度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4-45页 |
·除虫菊叶片直接诱导芽 | 第45-46页 |
5 问题与讨论 | 第46-50页 |
·~(60)Co-γ射线对除虫菊种子辐射效应 | 第46-47页 |
·辐射突变体的筛选 | 第47页 |
·除虫菊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除虫菊组织培养研究 | 第48页 |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