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导论 面对问题本身:问题、方法与效用 | 第15-60页 |
第一节 问题:从战争引出 | 第15-21页 |
第二节 问题研究与文本研究 | 第21-26页 |
第三节 方法论 | 第26-44页 |
一 方法乃研究者的主体性并优先于研究对象与过程 | 第26-30页 |
二 问题、方法与效用:《论六家要旨》的方法论启示 | 第30-40页 |
1 事情的问题结构 | 第30-31页 |
2 解读《论六家要旨》 | 第31-35页 |
3 “问题+方法+效用”的思路 | 第35-40页 |
三 对方法的兼采:关于本文对西来方法的运用 | 第40-42页 |
四 理在事中 | 第42-44页 |
第四节 文献的效用以及《左传》、《论语》在本文中的作用 | 第44-60页 |
一 文献的效用 | 第44-46页 |
二 文本研究与问题研究跟所涉文献的关系 | 第46-48页 |
三 《左传》与《论语》在本文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四 与战争、正义和《左传》相关的文献对本文的效用 | 第49-52页 |
1 关于《左传》和《春秋》的文献对本文的效用 | 第49-50页 |
2 军事文献对本文的效用 | 第50-51页 |
3 研究正义的著作对本文的效用 | 第51页 |
4 这种做法的疏漏 | 第51-52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52-60页 |
第一章 历史提交的问题 | 第60-88页 |
第五节 春秋战争与天下秩序:以郑、齐、晋为例 | 第60-70页 |
一 郑庄公小霸 | 第60-62页 |
二 齐桓公之霸业 | 第62-68页 |
三 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 | 第68-70页 |
第六节 生活事情提出问题 | 第70-88页 |
一 春秋书法:理在事中 | 第70-74页 |
二 正义的标准问题 | 第74-77页 |
三 正义的实现问题:承诺与信用 | 第77-82页 |
四 规则的适用问题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 | 第82-84页 |
五 蛮不讲理的情况 | 第84-85页 |
六 古人对正义问题的自觉认识 | 第85-88页 |
第二章 正义的结构 | 第88-158页 |
第七节 预设 | 第88-90页 |
第八节 基本概念 | 第90-131页 |
一 解释的有效性问题 | 第90-91页 |
二 正义:正义是什么与什么是正义的 | 第91-103页 |
三 王霸 | 第103-115页 |
四 暴力与利益 | 第115-119页 |
五 意愿与尊重 | 第119-126页 |
六 秩序、整体与天下 | 第126-131页 |
第九节 正义的结构 | 第131-151页 |
一 正义的双边关涉及其派生为三边关涉 | 第132-134页 |
二 正义的针对性 | 第134-142页 |
1 对彼正义 | 第134-139页 |
2 群体施事者的对己正义 | 第139-140页 |
3 三边结构的对他正义 | 第140-142页 |
三 正义判断 | 第142-151页 |
1 判断对象、判断者与判断根据 | 第142-145页 |
2 施事者和应事者自行作出正义判断 | 第145-148页 |
3 施事者和第三者独自作出正义判断 | 第148-149页 |
4 正义判断的三边结构的困境 | 第149-151页 |
第十节 限定与说明 | 第151-158页 |
第三章 正义律与其蕴含的秩序 | 第158-198页 |
第十一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蕴含的正义问题 | 第158-172页 |
一 概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158-164页 |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问题、结构及其普遍性 | 第164-170页 |
1 大哉子贡之问 | 第164-165页 |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结构 | 第165-169页 |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涉的行为者之普遍性 | 第169-170页 |
三 正义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根据及其自明性 | 第170-171页 |
四 正义原则 | 第171-172页 |
第十二节 正义律的基本形式和派生形式 | 第172-182页 |
一 下达律: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172-175页 |
二 不正义律:人所不欲而施于人 | 第175-176页 |
三 零正义律:人反对而未施于人与人不反对而施于人 | 第176-177页 |
四 上达律:立人达人不妨利己 | 第177-182页 |
1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第177-180页 |
2 立人达人不妨利己 | 第180-182页 |
第十三节 正义律的层次及其效用 | 第182-186页 |
第十四节 正义律蕴涵的秩序 | 第186-190页 |
第十五节 和而不同是唯一正义的秩序 | 第190-198页 |
一 和而不同的含义 | 第190-194页 |
二 和而不同的正义和秩序问题 | 第194-195页 |
三 和而不同是唯一正义的秩序 | 第195-198页 |
第四章 具体规则的形成 | 第198-216页 |
第十六节 有效的具体规则的形成根据 | 第198-206页 |
一 正义律是有效的具体规则的形成根据:以尊王为例 | 第198-203页 |
二 规则的扩展对正义律的遵守 | 第203-206页 |
第十七节 以直报怨:应对暴力之规则 | 第206-216页 |
一 以怨报怨、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 第206-210页 |
二 对正义律的修正 | 第210页 |
三 关于“春秋无义战” | 第210-216页 |
第五章 正义的实现与软弱 | 第216-261页 |
第十八节 正义的实现形式 | 第216-218页 |
一 承诺与信用 | 第216-217页 |
二 反悔及其对正义律的证明 | 第217-218页 |
第十九节 正义的软弱 | 第218-226页 |
一 《春秋》成,乱臣贼子是否惧 | 第218-223页 |
二 正义的软弱与实力决定秩序 | 第223-224页 |
三 和而不同是否可能 | 第224-225页 |
四 王霸杂用拯救正义 | 第225-226页 |
第二十节 以理杀人:一种破坏正义的伪装正义 | 第226-238页 |
一 以理杀人的含义 | 第227-228页 |
二 以理杀人的发生形式 | 第228-233页 |
1 理的公共性 | 第228-229页 |
2 两层正义标准 | 第229-230页 |
3 目的与手段的非确定关系 | 第230-233页 |
三 拒绝善意与接受恶意 | 第233-238页 |
第二十一节 效用验证和方法论回顾 | 第238-254页 |
一 对正义律的效用的验证 | 第238-245页 |
二 对正义律的效用的解释 | 第245-249页 |
三 对本文的问题、方法与效用的审视 | 第249-254页 |
四 古典义理学中自有正义理论(附论) | 第254页 |
第二十二节 除了武器一切都没有改变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再看正义之困境(附论) | 第254-261页 |
附录1 春秋左传战争考 | 第261-284页 |
附录2 春秋左传战争表 | 第284-310页 |
附录3 春秋左传会盟表 | 第310-324页 |
附录4 参考文献 | 第324-329页 |
附录5 作者攻博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第329-3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