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论文--起重机械论文--自行式起重机论文--悬臂式论文

全地面起重机副臂解析法计算程序的开发

内容提要第1-8页
第1章 绪论第8-12页
   ·课题背景第8页
   ·课题意义第8页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8-10页
   ·解决方案第10-11页
   ·QYFB 解析法计算程序开发过程第11-12页
第2章 全地面起重机副臂解析法计算公式推导第12-47页
   ·起重机副臂结构介绍第12-13页
   ·副臂解析法计算思路与步骤第13-15页
   ·副臂仰角θ及工作幅度RF 计算第15-17页
     ·副臂仰角及工作幅度计算示意图第15-16页
     ·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第16-17页
   ·起升绳拉力与副臂中心线夹角θ_4 的计算第17-18页
     ·起升绳拉力与副臂中线夹角计算示意图第17-18页
     ·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第18页
   ·副臂截面内力计算第18-21页
     ·载荷简化坐标系第18-19页
     ·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第19-21页
   ·副臂截面特性计算第21-28页
     ·副臂各部分截面形式表第21-22页
     ·实腹式截面特性计算第22-24页
     ·格构式截面特性计算第24-27页
     ·两种截面形式的折算惯性矩I_(zh) 计算第27-28页
   ·副臂端部挠度、转角、附加弯矩计算第28-31页
     ·臂架端部载荷和挠度示意图第28页
     ·材料力学悬臂梁挠度和端部转角计算公式第28-29页
     ·悬臂梁模型端部挠度和转角计算第29页
     ·端截面的绝对挠度和绝对转角计算公式推导第29-30页
     ·截面Z-Z 的附加弯矩计算第30-31页
   ·主臂端部转角θ_3 计算第31-32页
     ·主臂端部转角计算参数第31页
     ·主臂端部转角计算公式说明第31-32页
   ·强度计算和构件稳定性计算第32-34页
     ·强度计算第32页
     ·构件稳定性计算第32-34页
   ·单肢和腹杆稳定性计算第34-36页
     ·单肢稳定性验算公式第34-35页
     ·YOZ 面内腹杆稳定性计算第35-36页
   ·旋转架强度计算及单肢稳定性计算第36-39页
     ·旋转架计算第36-37页
     ·拉板力F 计算第37页
     ·截面z-z 内力计算第37页
     ·杆3 内力和截面计算第37-38页
     ·截面z-z 与杆3 应力计算第38页
     ·旋转架下铰点反力计算第38-39页
     ·旋转架主弦杆单肢稳定计算第39页
   ·连接架强度计算及单肢稳定性计算说明第39-44页
     ·连接架计算第39-40页
     ·杆2、3 内力计算第40-42页
     ·杆1、杆4 内力计算第42-43页
     ·杆1、2、3、4 截面积A_i 计算第43页
     ·杆1、2、3、4 轴向应力计算第43页
     ·连接架各杆单肢稳定计算第43-44页
   ·连接板及其销轴计算第44-45页
     ·连接板及其销轴计算简图第44页
     ·连接板拉应力计算第44页
     ·连接板销轴剪切应力计算第44-45页
   ·许用挠度计算第45页
   ·许用应力计算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全地面起重机副臂解析法计算程序实现第47-59页
   ·软件框架和开发工具第47页
   ·前处理器——主界面第47-51页
     ·主程序模块第48-49页
     ·参数输入页面第49-51页
   ·求解器——计算模块第51-55页
     ·常规应力校核第51页
     ·起重性能表计算第51-52页
     ·程序计算求解界面第52-55页
   ·后处理器——生成报告第55-58页
     ·数据表格、图表曲线第55-56页
     ·采用VBA 生成Word 格式的报告文档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解析法计算数据与测试数据对比分析第59-75页
   ·试验目的第59页
   ·试验方案第59页
   ·工况说明第59-60页
   ·计算模型说明第60-61页
   ·测点位置说明第61-62页
   ·二节副臂测试对比分析第62-64页
     ·工况1——二节副臂端部吊重7t,安装角度0°第62-63页
     ·工况2——二节副臂端部吊重3t,安装角度15°第63页
     ·工况3——二节副臂端部吊重2t,安装角度30°第63-64页
   ·基本副臂及旋转架、连接架测试对比分析第64-71页
     ·工况1——二节副臂端部吊重7t,安装角度0°第64-65页
     ·工况2——二节副臂端部吊重3t,安装角度15°第65-66页
     ·工况3——二节副臂端部吊重2t,安装角度30°第66-67页
     ·工况4——基本副臂端部吊重12t,安装角度0°第67-69页
     ·工况5——基本副臂端部吊重8t,安装角度15°第69-70页
     ·工况6——基本副臂端部吊重6t,安装角度30°第70-71页
   ·结论第71-75页
     ·误差分析第71-74页
     ·测试建议第74页
     ·实际测试与解析法计算、有限元法计算之间的关系第74-75页
第5章 解析法计算数据与有限元计算数据对比分析第75-86页
   ·计算说明第75-76页
   ·强度计算第76-79页
   ·单肢稳定性计算第79-80页
   ·腹杆稳定性计算第80-82页
   ·旋转架计算第82-84页
   ·连接架计算第84-85页
   ·拉板拉力计算第85页
   ·小结第85-86页
第6章 全文总结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摘要第91-93页
Abstract第93-9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公开出版物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公司治理理论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