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边坡风险分析及评价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风险概念 | 第10-11页 |
| ·城市道路边坡风险分析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7-29页 |
| ·风险的识别 | 第17-21页 |
| ·风险识别过程 | 第17-19页 |
| ·风险识别方法 | 第19-21页 |
| ·风险的估计 | 第21-25页 |
| ·风险估计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 ·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估计的方法 | 第22-24页 |
| ·风险损失的估计 | 第24-25页 |
| ·风险的评价 | 第25-28页 |
| ·风险评价概述 | 第25-27页 |
| ·风险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风险分析的方法 | 第29-40页 |
| ·定性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专家评议法 | 第29-30页 |
| ·德尔斐(Delphi)法(专家函询法) | 第30页 |
| ·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法 | 第30页 |
| ·定量分析方法 | 第30-35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0-34页 |
|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 第34页 |
| ·蒙特卡洛数值模拟法 | 第34-35页 |
|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 ·事故树法 | 第35-36页 |
| ·指数矩阵法 | 第36页 |
| ·影响图方法 | 第36页 |
| ·改进方法和综合应用方法 | 第36-38页 |
| ·模糊层次综合评估方法 | 第36-37页 |
| ·模糊事故树法 | 第37页 |
| ·事故树与模糊综合评判的组合分析法 | 第37-38页 |
| ·城市道路工程边坡失稳的风险分析方法选择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城市道路边坡失稳风险分析 | 第40-76页 |
| ·城市道路边坡失稳的危险性评价 | 第40-55页 |
| ·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 ·城市道路失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9页 |
| ·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体系研究 | 第49-55页 |
| ·城市道路边坡失稳的易损性评价 | 第55-64页 |
| ·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5-58页 |
| ·易损性评价方法体系研究 | 第58-64页 |
| ·受灾体易损性综合评价分级 | 第64页 |
| ·城市道路边坡失稳风险综合评价 | 第64-73页 |
| ·风险(破坏损失)评价的内容 | 第64-65页 |
| ·风险(破坏损失)评价的方法图 | 第65-66页 |
| ·风险(破坏损失)综合评价 | 第66-71页 |
| ·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 第71页 |
| ·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研究现状 | 第71-72页 |
| ·城市道路边坡失稳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 第72-73页 |
| ·城市道路边坡失稳的对策 | 第73-75页 |
| ·城市道路边坡失稳治理的必要性 | 第73-74页 |
| ·灾害风险防治研究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城市道路边坡风险实例分析 | 第76-87页 |
| ·工程概况 | 第76-77页 |
| ·周围环境条件 | 第76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76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76-77页 |
| ·危险性评价 | 第77-83页 |
|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 第77-78页 |
|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 | 第78-83页 |
| ·易损性评价 | 第83-84页 |
| ·灾害期望损失评价 | 第84-85页 |
| ·灾害风险分级 | 第85页 |
| ·处治措施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7-89页 |
| ·结论 | 第87-88页 |
| ·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