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硐室地质编录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硐室工程摄影地质编录技术及其应用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 第12-13页 |
|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第13页 |
|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第13页 |
| ·COM组件技术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硐室影像外方位元素改正算法 | 第15-29页 |
| ·硐室工程坐标系 | 第15-17页 |
| ·平硐及斜硐工程坐标系 | 第15-16页 |
| ·竖井及斜井工程坐标系 | 第16-17页 |
| ·硐室工程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的转换 | 第17-18页 |
| ·影像获取 | 第18-22页 |
| ·硐室影像的拍摄 | 第18-20页 |
| ·像片方位参数的采集 | 第20-22页 |
| ·硐室影像外方位元素改正算法研究 | 第22-26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6-27页 |
| ·数据录入 | 第26-27页 |
| ·影像的预处理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各类硐形的影像展示处理算法 | 第29-55页 |
| ·外方位元素的变换 | 第29-32页 |
| ·硐的影像外方位元素的变换 | 第29-30页 |
| ·井的影像外方位元素的变换 | 第30-32页 |
| ·硐的硐形方程及投影变换 | 第32-49页 |
| ·井的硐形方程及投影变换 | 第49-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影像数字编录技术及方法 | 第55-69页 |
| ·地质要素提取 | 第55页 |
| ·基于展示影像空间坐标反算 | 第55-61页 |
| ·硐轴坐标系到硐室工程坐标系的转换 | 第61页 |
| ·结构面产状量测方法 | 第61-63页 |
| ·展示影像量测法 | 第61-62页 |
| ·立体像对量测法 | 第62-63页 |
| ·硐室桩号线的展示 | 第63-66页 |
| ·平硐及斜硐桩号线 | 第63-65页 |
| ·竖井及斜井桩号线 | 第65页 |
| ·各种硐形桩号线的绘制 | 第65-66页 |
| ·硐室轮廓线的表示 | 第66页 |
| ·硐室刻度线的绘制 | 第66-67页 |
| ·地质编录数据管理方法 | 第67-68页 |
| ·编录数据管理模式 | 第67-68页 |
| ·数据查询方法 | 第68页 |
|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硐室工程地质编录信息系统设计 | 第69-83页 |
| ·系统总体结构 | 第69-70页 |
|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第70-82页 |
| ·输入模块 | 第71-72页 |
| ·数字图像处理模块 | 第72-75页 |
| ·编录模块 | 第75-77页 |
| ·数据存储和管理 | 第77-78页 |
| ·输出模块 | 第78-80页 |
| ·查询模块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六章 影像地质编录精度评价及分析 | 第83-95页 |
| ·像点构像精度 | 第83-84页 |
| ·像点投影精度 | 第84-88页 |
| ·像空间辅助坐标精度 | 第84-85页 |
| ·像点在目标面上投影精度 | 第85-87页 |
| ·超欠挖对像点投影精度影响 | 第87-88页 |
| ·地质结构线编录精度 | 第88-90页 |
| ·立体像对测定产状的精度 | 第89-90页 |
| ·展示影像量测法测定产状的精度 | 第90页 |
| ·实验分析 | 第90-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结论 | 第95页 |
| ·展望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