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介入城市反贫困领域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导言 | 第12-18页 |
·选题来源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2 非营利组织介入城市反贫困领域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非营利组织及其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 第18页 |
·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非营利组织介入城市反贫困领域的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福利多元理论 | 第20页 |
·合作主义模式 | 第20-21页 |
·第三方政府理论 | 第21页 |
·治理理论 | 第21页 |
·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的类型学 | 第21-22页 |
·合约失灵理论 | 第22页 |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2-23页 |
3 南京市贫困问题现状及负面影响 | 第23-30页 |
·南京市贫困问题现状 | 第23-28页 |
·南京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 第23页 |
·南京市贫困人口的总体特征 | 第23页 |
·南京市贫困人口生存状况 | 第23-28页 |
·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28-30页 |
·违背我国改革的初衷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 第28页 |
·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28页 |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 第28页 |
·阻碍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发展 | 第28-30页 |
4 政府在城市反贫困领域中的作用及局限性 | 第30-36页 |
·南京市政府在城市反贫困领域中的措施和作用 | 第30-31页 |
·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30页 |
·构建收入增长内生机制 | 第30页 |
·完善帮扶救助的配套政策 | 第30-31页 |
·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困难家庭就业再就业 | 第31页 |
·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 | 第31页 |
·南京市政府在城市反贫困领域的局限性 | 第31-36页 |
·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 第31-32页 |
·政策覆盖面较窄 | 第32-34页 |
·政策保障水平偏低 | 第34页 |
·群众对救助政策的效果评价不高 | 第34-36页 |
5 非营利组织介入城市反贫困领域的优势及可能性 | 第36-40页 |
·非营利组织在城市反贫困领域中的优势 | 第36-37页 |
·满足贫困群体日益多元化的脱贫需求 | 第36页 |
·有效降低扶贫成本,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较高 | 第36页 |
·资金来源广泛,扶贫政策实施具有较强持续性 | 第36-37页 |
·广泛深入基层,贴近贫困群众 | 第37页 |
·灵活性及适应性强 | 第37页 |
·非营利组织介入城市反贫困的可能性 | 第37-40页 |
·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需求 | 第37-38页 |
·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38-40页 |
6 非营利组织在城市反贫困领域的作用及障碍 | 第40-51页 |
·非营利组织在城市反贫困领域中的作用 | 第40-42页 |
·增加就业机会,帮助贫困群体获得可持续生计 | 第40-41页 |
·促进对于贫困群体的赋权,建立社会公平机制 | 第41页 |
·充分发动群众,增进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 | 第41页 |
·引导和促进政府反贫困活动合理有效地进行 | 第41-42页 |
·加强对贫困群体的安全保障 | 第42页 |
·非营利组织在反贫困领域的障碍分析 | 第42-51页 |
·社会方面的障碍 | 第43-44页 |
·政府方面的障碍 | 第44-47页 |
·组织自身能力的障碍 | 第47-51页 |
7 进一步发挥非营利组织反贫困作用的思路 | 第51-59页 |
·国外非营利组织反贫困现状及经验 | 第51-54页 |
·建立与政府的合作关系 | 第51页 |
·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 | 第51-52页 |
·反贫困的创新机制 | 第52页 |
·扶贫资源传递体系 | 第52-53页 |
·扶贫对象界定机制 | 第53页 |
·以提供服务作为反贫困的主要方式 | 第53-54页 |
·国外经验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反贫困工作的启示 | 第54-55页 |
·引导和鼓励非营利组织成为城市反贫困的重要主体 | 第54页 |
·形成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在反贫困领域的伙伴关系 | 第54-55页 |
·建立和完善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监督机制 | 第55页 |
·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 | 第55页 |
·非营利组织的反贫困工作应以提供服务为主 | 第55页 |
·进一步发挥非营利组织反贫困作用的具体思路 | 第55-59页 |
·非营利组织层面 | 第56-57页 |
·社会层面 | 第57-59页 |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政策和法律支持 | 第59-60页 |
·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 第60页 |
·完善教育体制,加强社会工作等学科建设 | 第60页 |
·加快配套制度的系统化建设 | 第60-61页 |
·建立合理的政府监督与管理机制 | 第61页 |
·开展公益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