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中西反阐释的类型划分 | 第8-23页 |
第一节 西方反阐释理论 | 第8-15页 |
一、不可阐释 | 第8-11页 |
二、不必阐释 | 第11-13页 |
三、不该阐释 | 第13-15页 |
第二节 阐释学层面上的中国“不言” | 第15-23页 |
一、有话不说——儒家之“不言” | 第16-18页 |
二、有话难说——道玄之“不言” | 第18-20页 |
三、无话可说——禅宗之“不言” | 第20-23页 |
第二章 以阐释为参照系的反阐释——中西反阐释的外部姿态 | 第23-34页 |
第一节 西方反阐释:阐释的颠覆与反叛 | 第23-28页 |
第二节 中国“不言”:与阐释并行不悖 | 第28-34页 |
第三章 两种模式,两种策略——中西反阐释的内在差异 | 第34-48页 |
第一节 两种模式 | 第34-41页 |
一、意义的危机与意义的无限 | 第34-37页 |
二、作为工具的语言和作为本体的语言 | 第37-39页 |
三、语言的暴政——意义的危机与语言的局限——意义的无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两种策略 | 第41-48页 |
一、文本“体验” | 第42-45页 |
二、本质妙悟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殊途同归——中西反阐释的共通统一与价值意义 | 第48-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