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概述 | 第10-16页 |
| ·电子商务概述 | 第10-12页 |
| ·电子商务的概念 | 第10页 |
| ·电子商务的特点 | 第10-11页 |
| ·电子商务的方式 | 第11-12页 |
| ·国际避税概述 | 第12-16页 |
| ·国际避税的概念 | 第12页 |
| ·国际避税产生的原因 | 第12-13页 |
| ·国际避税的方式 | 第13-16页 |
| 第2章 跨国电子商务引发的国际避税及反避税对策问题 | 第16-29页 |
| ·跨国电子商务下国际避税的产生 | 第16-17页 |
| ·跨国电子商务下国际避税的特点 | 第17-22页 |
| ·利用常设机构避税 | 第17-18页 |
| ·利用所得性质的模糊避税 | 第18页 |
| ·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 第18-19页 |
| ·利用转让定价避税 | 第19-20页 |
| ·利用电子商务的侵蚀性避税 | 第20-22页 |
| ·跨国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避税法律对策的冲击 | 第22-29页 |
| ·跨国电子商务加剧了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 第22-25页 |
| ·跨国电子商务对跨国所得分类的挑战 | 第25-26页 |
| ·跨国电子商务对传统的转让定价税制的挑战 | 第26-29页 |
| 第3章 国际社会对跨国电子商务下国际避税法律对策的探索 | 第29-39页 |
| ·跨国电子商务下常设机构原则适用问题的对策方案 | 第29-34页 |
| ·彻底的变革方案 | 第29-30页 |
| ·保守性的方案 | 第30-32页 |
| ·预提税方案 | 第32页 |
| ·虚拟常设机构的方案 | 第32-34页 |
| ·跨国电子商务下所得分类规则的适用对策 | 第34-37页 |
| ·放弃传统国际税收协定所得分类规则的方案 | 第34页 |
| ·坚持传统所得分类规则并加以适当调整的方案 | 第34-37页 |
| ·跨国电子商务下转让定价规制的国际实践 | 第37-39页 |
| ·OECD的立场 | 第37-38页 |
| ·美国的立场 | 第38-39页 |
| 第4章 我国跨国电子商务下国际避税法律对策的完善 | 第39-51页 |
| ·我国规制跨国电子商务国际避税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 ·最大限度保障国家税收利益原则 | 第39-40页 |
| ·税收中性原则 | 第40页 |
| ·尽量运用既有税收规定原则 | 第40页 |
| ·灵活性原则 | 第40页 |
| ·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 ·跨国电子商务下常设机构原则适用的对策思考 | 第41-43页 |
| ·跨国电子商务下非居民跨国营业所得征税的对策 | 第43-44页 |
| ·跨国电子商务下转让定价税制的完善 | 第44-47页 |
| ·加深可比性的认识 | 第44-45页 |
| ·适时引入交易性利润法作为转让定价调整的最后手段 | 第45页 |
| ·合理运用预约定价制 | 第45-47页 |
| ·完善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制度 | 第47页 |
| ·其他完善措施 | 第47-51页 |
| ·修改和完善现行税收法规 | 第47-48页 |
| ·建立全面监控电子商务税源的税收征管体系 | 第48-49页 |
| ·修订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 第49页 |
| ·加强税收征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 第49-50页 |
| ·加强对网络服务商(ISP)的管理 | 第50页 |
| ·加快电子商务征税技术人员的培养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