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6页 |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0-14页 |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 第16-18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6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本文的内容框架 | 第16-18页 |
·本文的研究特点 | 第18-19页 |
2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管理层薪酬理论概述 | 第19页 |
·管理层薪酬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 | 第22-26页 |
·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22页 |
·股权激励的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发展与现状 | 第23-26页 |
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 第26-38页 |
·盈余管理的含义 | 第26页 |
·盈余管理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契约理论 | 第26-27页 |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页 |
·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第27-29页 |
·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 第27页 |
·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 | 第27-29页 |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第29-30页 |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 第29-30页 |
·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 第30页 |
·利用地方政府的扶持进行盈余管理 | 第30页 |
·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 | 第30-34页 |
·现有计量模型评述 | 第30-34页 |
·本文所用模型的选取 | 第34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分析 | 第34-38页 |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 | 第34-35页 |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t检验 | 第35-36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分析 | 第36-38页 |
4 实证研究 | 第38-50页 |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38页 |
·变量设定 | 第38-40页 |
·被解释变量 | 第38页 |
·解释变量 | 第38-39页 |
·控制变量 | 第39-40页 |
·研究假设和模型设计 | 第40-41页 |
·研究假设 | 第40页 |
·模型设计 | 第40-41页 |
·实证检验 | 第41-50页 |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41-43页 |
·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3-44页 |
·实证检验 | 第44-46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5 结论 | 第50-53页 |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政策建议 | 第51-52页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A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管理层薪酬、股权激励统计表 | 第5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