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导论 | 第11-24页 |
| ·广告效果测评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1-13页 |
| ·广告效果测评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4-21页 |
|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21-22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和路线 | 第22-24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本文研究方法和路线 | 第23-24页 |
| 2.广告心理效果测评体系构建 | 第24-34页 |
| ·广告心理效果内涵界定 | 第24-25页 |
| ·关于广告效果的有关定义 | 第24页 |
| ·广告效果分类 | 第24-25页 |
| ·产生广告心理效果的心理过程 | 第25-29页 |
| ·认知过程 | 第25-26页 |
| ·情感过程 | 第26-27页 |
| ·意志过程 | 第27-28页 |
| ·三者的关系 | 第28-29页 |
| ·广告心理效果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4页 |
| ·测评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9-30页 |
| ·心理测评指标及其结构关系 | 第30-34页 |
| 3.广告心理效果测评的熵权值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4-43页 |
| ·熵权模糊综合的作用 | 第34-35页 |
| ·初始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35-37页 |
| ·指标的量化 | 第35-36页 |
| ·权重的获得 | 第36-37页 |
|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37-40页 |
| ·熵理论概述 | 第37-38页 |
| ·熵权 | 第38-40页 |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0-43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的有关理论 | 第40-41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介绍及步骤 | 第41-43页 |
| 4.基于心理过程的广告效果测评模型的构建 | 第43-52页 |
| ·心理效果测评模型比较分析与启示 | 第43-47页 |
| ·心理效果测评模型比较分析 | 第43-46页 |
| ·对于建立广告心理效果测评模型的启示 | 第46-47页 |
| ·广告心理效果测评模型结构 | 第47-49页 |
| ·研究假设 | 第47-48页 |
| ·测评模型结构 | 第48页 |
| ·模型释义 | 第48-49页 |
| ·新测评模型提出的意义 | 第49-50页 |
| ·对测评主体的要求 | 第50页 |
| ·适用新测评模式调查的工作流程 | 第50-52页 |
| 5.基于熵权值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广告心理效果测评实证分析 | 第52-67页 |
| ·行业背景资料 | 第52-53页 |
| ·大连海参市场现状分析 | 第52页 |
| ·企业广告投放情况 | 第52-53页 |
|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 第53-61页 |
| ·编制前的实践 | 第53-54页 |
|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54页 |
| ·调研问卷设计 | 第54-55页 |
| ·数据收集及统计 | 第55-61页 |
| ·广告心理效果测评研究 | 第61-64页 |
| ·广告心理效果测评结果与启示 | 第64-67页 |
| ·广告心理效果测评结果 | 第64-65页 |
| ·广告心理效果测评的启示 | 第65-67页 |
| 6.结论 | 第67-70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67-68页 |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68页 |
| ·后续研究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附录一:獐子岛海参广告位置点位表 | 第72-78页 |
| 附录二:獐子岛海参广告心理效果调查问卷 | 第78-81页 |
| 附录三:Matlab计算程序 | 第81-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