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二、文献回顾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9页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9-11页 |
第二章 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 第11-16页 |
一、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 第11-14页 |
(一) 制度与制度变迁的含义 | 第11-12页 |
(二) 制度变迁的模型 | 第12-13页 |
(三)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 第13-14页 |
二、农地制度的一般理论 | 第14-16页 |
(一) 农地制度的定义 | 第14页 |
(二) 农地制度的功能 | 第14-16页 |
第三章 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 | 第16-29页 |
一、建国后农地制度变迁 | 第16-19页 |
(一) 农民土地私有制 | 第16页 |
(二) 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 | 第16-17页 |
(三) 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 | 第17-18页 |
(四) 1979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18-19页 |
二、建国后农地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分析 | 第19-23页 |
(一) 土地改革——土地私人所有、私人经营 | 第19-20页 |
(二) 互助组和初级农业合作社——土地私人所有、集体经营 | 第20页 |
(三) 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土地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 第20-21页 |
(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集体所有、私人经营 | 第21-23页 |
三、80年代中后期农地制度改革探索及评价 | 第23-29页 |
(一) 两田制 | 第23-24页 |
(二) 土地规模经营 | 第24-25页 |
(三) 土地股份合作制 | 第25-26页 |
(四) “四荒”地使用权拍卖 | 第26-29页 |
第四章 农地制度变迁的国际比较——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 第29-34页 |
一、美国农地制度 | 第29-31页 |
二、日本农地制度 | 第31-32页 |
三、启示 | 第32-34页 |
第五章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 第34-43页 |
一、几种主要的农地所有制理论探索评析 | 第34-37页 |
(一) 土地私有化 | 第34-35页 |
(二) 土地集体化 | 第35-36页 |
(三) 土地国有化 | 第36-37页 |
二、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创新思路 | 第37-41页 |
(一) 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 | 第37-38页 |
(二) 坚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 | 第38-39页 |
(三) 农地所有权国有化 | 第39页 |
(四) 农地使用权永久赋予农民,即“农民永佃” | 第39-40页 |
(五) 新型永佃权赋予农民的具体方案 | 第40-41页 |
三、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配套改革措施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