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子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一、本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二) 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 第12-13页 |
二、一种理论的准备 | 第13-17页 |
(一)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进程 | 第13-15页 |
(二) 原有的理论范式及其导致的问题 | 第15-16页 |
(三) 新的理论倾向 | 第16-17页 |
三、研究对象、范围及原因说明 | 第17-20页 |
(一) 选题的原因 | 第17-18页 |
(二) 关于研究对象和范围的说明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节庆文化的构成与类型概说 | 第20-32页 |
一、先秦至隋唐时期节庆文化的“民”与“俗” | 第20页 |
二、节日构成的结构分析 | 第20-32页 |
(一) 节庆风俗的类型分析 | 第22-29页 |
(二) 节庆的特征 | 第29-32页 |
第三章 传统节庆巫术与禁忌 | 第32-58页 |
一、关于巫术的几种观点 | 第32-35页 |
(一) 古典进化论者观点 | 第32-33页 |
(二) 功能学派学者观点 | 第33-34页 |
(三) 当前中国学者几种典型的观点 | 第34-35页 |
二、关于处理巫术的原理 | 第35-38页 |
(一) 根据巫术产生的思想原则而形成的“交感巫术”原理 | 第35页 |
(二) 根据巫术作用而形成的功能原理 | 第35-36页 |
(三) 根据结构人类学理论而产生的一般结构的巫术原理 | 第36-38页 |
三、先秦至隋唐时期汉族节日的巫术形态 | 第38-50页 |
(一) 驱邪避恶巫术 | 第38-42页 |
(二) 祈年求福巫术 | 第42-47页 |
(三) 预知占卜巫术 | 第47-50页 |
四、先秦至隋唐节庆巫术文化的另一个方面——禁忌 | 第50-58页 |
(一) 关于禁忌 | 第50-52页 |
(二) 关于禁忌体系 | 第52-53页 |
(三) 先秦至隋唐时期汉族传统节日禁忌 | 第53-58页 |
第四章 传统节庆文化个案分析 | 第58-71页 |
一、先秦至隋唐时期端午节时间的前后变化及其文化选择 | 第58-65页 |
二、先秦至隋唐时期端午龙舟竞渡 | 第65-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表一 | 第77-81页 |
附表二 | 第81-89页 |
后记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