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世界潮流 | 第10页 |
·我国历史城镇保护的状况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历史城镇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 第13-22页 |
·国外历史城镇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 第13-19页 |
·我国历史城镇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 第19-22页 |
·案例选择的依据 | 第22-26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2 三原县城的历史文化特征 | 第27-44页 |
·地理区位及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地理区位 | 第27页 |
·历史沿革 | 第27-28页 |
·历史环境特征 | 第28-41页 |
·自然环境特色 | 第28-30页 |
·人工环境特色 | 第30-39页 |
·人文环境特色 | 第39-41页 |
·三原县城历史文化特征总结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3 三原县城的现状问题分析 | 第44-54页 |
·城镇发展的落后 | 第44-48页 |
·经济的落后 | 第44-45页 |
·传统建筑的老化和功能性衰退 | 第45-47页 |
·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 第47-48页 |
·建设性破坏 | 第48-51页 |
·开发性破坏 | 第48-49页 |
·居民自建、改建现象严重 | 第49-50页 |
·用地性质混杂 | 第50页 |
·现代交通方式变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保护管理的薄弱和保护技术的缺乏 | 第51-52页 |
·保护管理的薄弱 | 第51-52页 |
·保护技术的落后 | 第52页 |
·缺乏保护资金 | 第52页 |
·城镇化水平的低下以及相关政策体制的滞后 | 第52-53页 |
·城镇化水平的低下 | 第52-53页 |
·城镇相关政策体制的滞后 | 第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4 三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观念与原则 | 第54-61页 |
·三原县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观念 | 第54-58页 |
·历史保护的发展观 | 第54-55页 |
·历史环境保护的整体观 | 第55-56页 |
·历史保护的社会观 | 第56-57页 |
·历史保护的法制观 | 第57页 |
·历史保护的动态观 | 第57-58页 |
·三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 | 第58-60页 |
·“原真性”原则 | 第58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58-59页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59页 |
·“突出优势,保证重点”原则 | 第59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5 三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研究 | 第61-98页 |
·促进历史保护的经济策略 | 第61-70页 |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 | 第61-69页 |
·旅游产业对工业的促进 | 第69-70页 |
·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促进 | 第70页 |
·促进历史保护的社会策略 | 第70-74页 |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素质 | 第71-72页 |
·促进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 第72-73页 |
·促进历史保护的公众参与 | 第73-74页 |
·促进历史保护的空间发展策略 | 第74-83页 |
·我国其它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策略研究 | 第74-77页 |
·三原“新旧分离,组团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有机联系”的空间发展策略 | 第77-83页 |
·城镇原生地貌环境的保护策略 | 第83-84页 |
·县域原生地貌环境的保护 | 第83页 |
·城区及外围原生地貌环境的保护 | 第83-84页 |
·城镇原真历史格局肌理的保护策略 | 第84-97页 |
·城镇整体空间的保护 | 第85-90页 |
·历史街区的保护 | 第90-94页 |
·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整治 | 第94-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6. 相关启示 | 第98-104页 |
·案例分析一——蒲城县城 | 第98-100页 |
·蒲城的发展现状 | 第98-99页 |
·历史保护思考 | 第99-100页 |
·案例分析二——乾县 | 第100-102页 |
·乾县的发展现状 | 第100-101页 |
·历史保护思考 | 第101-102页 |
·案例分析三——周至 | 第102页 |
·小结 | 第102-104页 |
7 结论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图录 | 第111-115页 |
表录 | 第115-116页 |
附录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