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图名目录 | 第13-15页 |
表名目录 | 第15-17页 |
1.绪论 | 第17-3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进展与评述 | 第19-29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第28-29页 |
·论文基础、内容与框架 | 第29-32页 |
·论文基础 | 第29页 |
·论文内容 | 第29-30页 |
·论文框架 | 第30-32页 |
2.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32-3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2-34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4-36页 |
·数据资料来源 | 第36-39页 |
·LUCC资料 | 第36页 |
·泵站演变、排水系统资料 | 第36-37页 |
·城市下垫面地表径流调蓄资料 | 第37页 |
·污染物削减资料 | 第37-39页 |
3.上海中心城区LUCC过程和特征 | 第39-62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 第39-42页 |
·国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 | 第39页 |
·国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 第39-41页 |
·本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 | 第41-42页 |
·上海中心城区LUCC特征和过程 | 第42-53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和结构特征 | 第42-44页 |
·LUCC过程 | 第44-47页 |
·案例研究——以中心城区城市小尺度汇水域为例 | 第47-53页 |
·LUCC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 第53-57页 |
·LUCC的生态影响与生态服务功能的类型划分 | 第53-54页 |
·生态服务的计算方法与依据 | 第54-55页 |
·上海中心城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 | 第55-57页 |
·LUCC驱动力 | 第57-61页 |
·LUCC驱动力因子定性分析 | 第57-59页 |
·LUCC驱动力因子定量分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LUCC对城市化地区水文过程的影响 | 第62-90页 |
·LUCC对区域河网水系调蓄能力影响 | 第62-70页 |
·上海市中心城区河网水系变化 | 第62-63页 |
·河网水系消亡对城市水文环境的影响 | 第63-67页 |
·河网水系消亡对城市排水安全的影响 | 第67-70页 |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对土壤含水率和持水能力影响 | 第70-74页 |
·实验区域与方法 | 第70-7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1-74页 |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对土壤入渗能力影响 | 第74-79页 |
·实验区域与方法 | 第74-7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79页 |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对上海中心城区降雨径流过程影响 | 第79-88页 |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对降雨径流过程影响 | 第79-82页 |
·案例研究——以绿地系统对降雨径流的削峰、延时效应为例 | 第82-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城市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环境水文效应——以城市绿地系统为例 | 第90-108页 |
·下凹式绿地的环境水文效应 | 第90-103页 |
·下凹式绿地设计理念 | 第90-95页 |
·下凹式绿地蓄渗能力影响因素和设计参数选择 | 第95-99页 |
·下凹式绿地建设可行性分析 | 第99-101页 |
·下凹式绿地环境效益估算 | 第101-103页 |
·多功能水绿复合调蓄系统的环境水文效应 | 第103-106页 |
·多功能水绿复合调蓄系统生态排水理念 | 第103-104页 |
·多功能水绿复合调蓄系统生态排水计算方法 | 第104-105页 |
·多功能水绿复合调蓄系统生态排水实证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6.城市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削减效应 | 第108-132页 |
·城市化地区地表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特征 | 第108-116页 |
·城市化地区地表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特征及环境影响 | 第108-113页 |
·城市化地区地表径流非点源污染初期效应 | 第113-116页 |
·室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降雨径流污染削减效应 | 第116-127页 |
·实验方案 | 第116-118页 |
·实验结果 | 第118-120页 |
·分析和讨论 | 第120-127页 |
·室外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的降雨径流污染削减效应 | 第127-130页 |
·实验方案 | 第127页 |
·实验结果 | 第127-129页 |
·分析和讨论 | 第129-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7.基于"生态排水"理念的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优化策略 | 第132-145页 |
·城市化地区"生态排水"理念 | 第132-133页 |
·降雨径流量"零增长" | 第132-133页 |
·降雨径流污染"减量化" | 第133页 |
·"生态排水"型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优化措施 | 第133-141页 |
·城市"生态排水"最佳管理措施(BMP) | 第133-134页 |
·水量BMP | 第134-137页 |
·水质BMP | 第137-141页 |
·"生态排水"型城市化地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 第141-144页 |
·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 | 第141-142页 |
·经济杠杆的激励机制 | 第142-143页 |
·技术手段的运用机制 | 第143页 |
·管理制度的调控机制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8.结论 | 第145-148页 |
·结论 | 第145-14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