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词表 | 第1-9页 |
|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7页 |
| 前言 | 第17-22页 |
| 第一章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的建立 | 第22-42页 |
| 摘要 | 第22-23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 1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 2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 3 实验动物 | 第25-26页 |
| 4 动物分组和处理 | 第26-27页 |
| 5 试验步骤 | 第27页 |
| 6 试验方法 | 第27-32页 |
| 二、结果 | 第32-37页 |
| 1 研究总体设计 | 第32-33页 |
| 2 大鼠甲状腺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 第33页 |
| 3 血清TgAb 水平变化 | 第33-35页 |
| 4 大鼠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TNF/IL-10mRNA 基因表达的比较 | 第35-37页 |
| 三、讨论 | 第37-39页 |
| 1 研究技术路线的设计 | 第37页 |
| 2 大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 3 作为银屑病体内动物模型的探讨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第二章 不同抗银屑病药物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的疗效研究 | 第42-50页 |
| 摘要 | 第42-43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二、结果 | 第44-46页 |
| 1 不同抗银屑病药物对EAT 大鼠甲状腺组织的形态学影响 | 第44-45页 |
| 2 不同抗银屑病药物对EAT 大鼠血清TgAb 水平变化 | 第45-46页 |
| 三、讨论 | 第46-48页 |
| 1 不同抗银屑病药物对大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效果 | 第46-47页 |
| 2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银屑病的可行性探讨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不同抗银屑病药物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的基因芯片研究 | 第50-84页 |
| 摘要 | 第50-51页 |
| 引言 | 第51页 |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51-59页 |
| 1 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51-53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53-59页 |
| 二、结果 | 第59-76页 |
| 1 总RNA 鉴定 | 第59页 |
| 2 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76页 |
| 三、讨论 | 第76-81页 |
| 1 基因芯片的选择 | 第76-77页 |
| 2 基因芯片杂交结果的可靠性 | 第77页 |
| 3 基因功能分类的确定 | 第77-78页 |
| 4 不同抗银屑病药物共同影响的靶基因功能分析 | 第78-80页 |
| 5 消银方影响的基因功能分析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第四章 消银方对血热证型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H1/TH2 平衡的影响 | 第84-98页 |
| 摘要 | 第84-85页 |
| 引言 | 第85页 |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85-90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85-8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87页 |
| 3 疗效判定标准 | 第87-88页 |
| 4 统计方法 | 第88-90页 |
| 二、结果 | 第90-93页 |
| 1 临床疗效 | 第90-91页 |
| 2 实验室检查 | 第91-92页 |
| 3 不良反应 | 第92-93页 |
| 三、讨论 | 第93-96页 |
| 1 消银方组方的理论依据及用药特点 | 第93-95页 |
| 2 消银方对血热证型银屑病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 全文结论 | 第98-99页 |
| 展望 | 第99-10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0-119页 |
| 第一节 银屑病活体药理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100-106页 |
|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新进展 | 第106-114页 |
| 第三节 抗α肿瘤坏死因子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 第114-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