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导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对市场失效与政府介入的研究 | 第15页 |
·对农业弱质性和政府保护的研究 | 第15-16页 |
·对农发行资金来源的研究 | 第16页 |
·对农发行资金运用的研究 | 第16-17页 |
·对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及其风险管理的研究 | 第17页 |
·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运行机制的研究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9-20页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20-31页 |
·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产生及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与特征 | 第22-27页 |
·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理论 | 第27-30页 |
·信贷资金的特征 | 第27-28页 |
·农业信贷资金的特点 | 第28-30页 |
·本文的思路和分析框架 | 第30-31页 |
3. 农发行信贷资金管理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第31-46页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管理的历史回顾 | 第31-34页 |
·农发行信贷投向的演变 | 第31-33页 |
·农发行信贷资金管理政策的演变 | 第33-34页 |
·粮食购销市场化背景下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 | 第34-36页 |
·对粮食生产和流通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发生了变化 | 第34-35页 |
·粮食购销价格逐步放开,保护农民利益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客观上要求调整政策性农业信贷支持的方式 | 第35页 |
·粮食安全的调控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 第35页 |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性质和定位发生了一些变化 | 第35页 |
·农发行信贷风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 第35页 |
·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并存 | 第35-36页 |
·新形势下农发行信贷资金管理现状 | 第36-46页 |
·农发行信贷资金来源现状分析 | 第36-40页 |
·农发行信贷资金运用现状分析 | 第40-44页 |
·农发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分析 | 第44-46页 |
4. 国外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管理经验 | 第46-58页 |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 | 第46-50页 |
·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 | 第46-48页 |
·发展中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 | 第48-50页 |
·国外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营比较研究 | 第50-54页 |
·国外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来源比较研究 | 第50-52页 |
·国外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比较研究 | 第52-53页 |
·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比较研究 | 第53-54页 |
·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54-58页 |
·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组织建设 | 第55页 |
·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 第55页 |
·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 第55-56页 |
·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运行应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 第56页 |
·给予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多的政策支持 | 第56-57页 |
·通过农业合作金融组织、农业保险等配合农业政策性金融开展工作 | 第57页 |
·农业政策性银行完善的风险管理 | 第57-58页 |
5. 完善农发行信贷资金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 第58-68页 |
·改革和创新政策性农业信贷管理体制 | 第58-59页 |
·重新明确政策性农业信贷职能的理念 | 第58-59页 |
·重新确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政策性农业信贷基本原则 | 第59页 |
·尽快出台农业政策性银行法,为信贷资金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 第59-60页 |
·建立和健全科学有效的农业政策性信贷管理体系 | 第60-68页 |
·农发行应实现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和谐发展 | 第60-61页 |
·在继续做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适当拓宽贷款范围 | 第61-63页 |
·建立灵敏的多元化的筹资管理体系 | 第63页 |
·建立适合农发行政策特点的信贷资金风险管理体系 | 第63-66页 |
·强化运行成本控制,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