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21页 |
·国内外旅游交通理论与应用研究述评 | 第11-16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交通环境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对九寨沟核心景区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研究范围及目标 | 第21-22页 |
·研究范围 | 第21页 |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理论框架体系 | 第25-33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5-27页 |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5-26页 |
·景区内可持续公路交通系统 | 第26页 |
·环境容量 | 第26-27页 |
·环境承载力 | 第27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 第27-28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容量与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 第28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 第28-29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结构与功能 | 第29-31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结构 | 第29-30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功能 | 第30-31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应用领域 | 第31-33页 |
·旅游交通系统规划 | 第31-32页 |
·旅游交通需求预测 | 第32页 |
·旅游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 | 第32-33页 |
第3章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48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34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内容及程序 | 第34-35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内容 | 第34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程序 | 第34-35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第35-48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35-36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分析与测度 | 第36-48页 |
第4章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 第48-58页 |
·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选取 | 第48-50页 |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原理及特点 | 第48-49页 |
·评价方法比较与选取 | 第49-50页 |
·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50-52页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50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0-51页 |
·层次权重值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第51-52页 |
·模糊识别法原理 | 第52-58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无量纲化 | 第52-55页 |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 第55-57页 |
·综合评价及其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第5章 九寨沟核心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测度与评价 | 第58-77页 |
·九寨沟核心景区概况 | 第58-61页 |
·生态旅游规模 | 第58-60页 |
·旅游设施 | 第60页 |
·环境保护现状 | 第60-61页 |
·九寨沟核心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相关数据采集 | 第61-63页 |
·旅游观光车的调查 | 第61页 |
·游览线路概况与空间划分 | 第61-63页 |
·九寨沟核心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 | 第63-69页 |
·土地占用指数计算 | 第63-64页 |
·能源消耗指数计算 | 第64-66页 |
·污染物排放指数计算 | 第66-68页 |
·噪声污染指数计算 | 第68-69页 |
·九寨沟核心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69-73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69-70页 |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法进行综合评价 | 第70-73页 |
·九寨沟核心景区内公路交通环境承载力调控措施 | 第73-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