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生命的追求--归于“天地境界”的托尔斯泰诗学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 ·研究视角的界定 | 第11页 |
| ·文学大家和思想大家 | 第11-13页 |
| 第2章 托尔斯泰诗学 | 第13-30页 |
| ·托尔斯泰诗学形成的语境 | 第13-19页 |
| ·时代背景 | 第13-15页 |
| ·文化传统 | 第15-16页 |
| ·民族审美心理 | 第16-18页 |
| ·个人生命及宗教体验 | 第18-19页 |
| ·托尔斯泰诗学的核心内容 | 第19-27页 |
| ·强调情感 | 第19-23页 |
| ·面向永恒道德的宗教情怀 | 第23-27页 |
| ·精神危机的抉择 | 第27-30页 |
| 第3章 皈依:托氏世界观的东方归宿 | 第30-38页 |
| ·托氏眼中统一一体的东方思想体系 | 第30-34页 |
| ·道:老子的道性之心 | 第30-32页 |
| ·仁:孔子的德性之心 | 第32-33页 |
| ·托氏眼中统一一体的中国思想 | 第33-34页 |
|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理论 | 第34-38页 |
| ·四重境界 | 第34-37页 |
| ·文学创作中的天地境界 | 第37-38页 |
| 第4章 通融天地境界 | 第38-49页 |
| ·情感的超越 | 第39-41页 |
| ·道德的超越 | 第41-43页 |
| ·天地的超越 | 第43-46页 |
| ·托氏的思想认识和中国古典哲学的异中之同 | 第46-49页 |
| 第5章 托尔斯泰诗学的引申意义和影响 | 第49-54页 |
| ·托尔斯泰背后的俄国宗教诗学 | 第49-50页 |
| ·无宗教背景但具“天地境界”的中国古典诗学 | 第50-52页 |
| ·中俄诗学的对话:交融共铸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二、俄文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