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 ·配煤炼焦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 ·煤显微组分的分散富集对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影响 | 第11-12页 |
| ·煤结构研究的发展概况 | 第12-16页 |
| ·煤的物理结构模型 | 第12-13页 |
| ·煤的化学结构模型 | 第13-15页 |
| ·煤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物理方法(仪器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 ·物理化学方法 | 第16页 |
| ·化学方法 | 第16页 |
| ·神华煤的基本特点及目前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 ·神华煤的焦化特性 | 第17-18页 |
| ·神华煤的降粘影响 | 第17页 |
| ·神华煤在配合煤中的用量 | 第17-18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案及样品制备 | 第20-22页 |
| ·煤样的采取与制备 | 第20-21页 |
| ·煤样的采取 | 第20页 |
| ·煤样的制备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案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神华煤的基本性质分析及岩相特征 | 第22-26页 |
| ·概述 | 第22页 |
| ·神华煤及显微组分的基本性质分析 | 第22-23页 |
| ·工业分析 | 第22-23页 |
| ·神华煤及其显微组分的元素分析 | 第23页 |
| ·神华煤的岩相特征 | 第23-24页 |
| ·神华煤的显微煤岩特征 | 第23-24页 |
| ·神华煤的显微组成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神华煤及其显微组分的结构特征 | 第26-48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红外光谱研究 | 第26-32页 |
| ·试验部分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 ·OH基团 | 第27-29页 |
| ·芳香结构 | 第29-30页 |
| ·脂肪结构 | 第30页 |
| ·羰基化合物 | 第30-31页 |
| ·醚类化合物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页 |
| ·核磁共振试验 | 第32-39页 |
| ·试验部分 | 第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 ·不同含碳基团的~(13)C化学位移归属 | 第33-34页 |
| ·样品的固体~(13)C-NMR谱特征分析 | 第34-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X射线衍射试验 | 第39-43页 |
| ·试验部分 | 第39-40页 |
| ·样品准备 | 第39页 |
| ·试验条件 | 第39-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0-41页 |
| ·谱图定性分析 | 第41页 |
| ·样品XRD结构参数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分子结构模型 | 第43-45页 |
| ·原煤及其煤岩显微组分的基本结构参数 | 第43-44页 |
| ·神华煤显微组分的分子结构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 第五章 神华煤在配煤炼焦过程中的作用特点 | 第48-73页 |
| ·原煤及其显微组分的热重试验与解析 | 第48-50页 |
| ·试验部分 | 第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 ·神华煤对强粘结性煤粘结性的影响及其与高挥发分基础煤炼焦性能的比较研究 | 第50-59页 |
| ·神华煤对强粘结性煤粘结性的影响 | 第50-57页 |
| ·试验部分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 ·与高挥发分基础煤炼焦性能的比较研究 | 第57-59页 |
| ·神华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 第59-64页 |
| ·试验部分 | 第59-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 ·原料煤性质的影响 | 第60页 |
| ·神华煤的配入对焦炭光学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60-63页 |
| ·神华煤的配入对焦炭气孔结构的影响 | 第63-64页 |
| ·神华煤对焦炭冷态机械强度的影响 | 第64-68页 |
| ·试验部分 | 第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8页 |
| ·对抗碎强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 ·对耐磨强度的影响 | 第66-68页 |
| ·神华煤粒度影响试验研究 | 第68-71页 |
| ·煤破碎粒度对配合煤工艺性能及焦炭质量的影响 | 第68页 |
| ·试验方案 | 第68-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 ·总结 | 第73-74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4页 |
| ·论文的不足和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