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0页 |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1页 |
二、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最新动态 | 第11-18页 |
三、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形象设计概述 | 第20-42页 |
第一节 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引论 | 第20-29页 |
一、旅游形象设计的概念群 | 第20-22页 |
二、旅游形象设计研究理论的核心问题 | 第22-26页 |
三、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原理与内容结构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形象设计的特性 | 第29-35页 |
一、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特性 | 第30-32页 |
二、民族自治区域的文化建设特性 | 第32-33页 |
三、民族、民俗社会文化的传统特性 | 第33-34页 |
四、民族、民间美术的视觉形式特性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旅游形象设计中的视觉形象设计 | 第35-42页 |
一、旅游形象中的整体景观设计 | 第35-39页 |
二、旅游形象中的符号系统设计 | 第39-40页 |
三、旅游形象中的形象美感设计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景观色彩设计方法与色彩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2-74页 |
第一节 色彩学研究与色彩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42-56页 |
一、人类认知色彩和色彩艺术表现、色彩材料运用的历史阶段 | 第43-50页 |
二、人类色彩学研究与色彩艺术发展规律述要 | 第50-53页 |
三、当前色彩学研究与色彩设计基本方法探索的主要学派 | 第53-56页 |
第二节 色彩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方法 | 第56-61页 |
一、色彩的属性结构认识与色彩本体审美体验的关系 | 第56-57页 |
二、色彩表示体系的标准建立 | 第57-59页 |
三、色彩的心理反映研究与设计 | 第59-61页 |
第三节 从色彩地理学到色彩民俗地理研究 | 第61-66页 |
一、色彩的文化学研究 | 第61-62页 |
二、色彩地理学的创立与应用 | 第62页 |
三、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目标的提出 | 第62-64页 |
四、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的调查方法概述 | 第64-65页 |
五、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的后期素材整理方法 | 第65-66页 |
第四节 城市景观设计、旅游形象设计中的色彩设计 | 第66-74页 |
一、色彩规划设计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 第66-68页 |
二、当前我国景观色彩规划设计实践中所存在的色彩设计方法问题 | 第68-72页 |
三、景观色彩识别在区域旅游形象塑造中的价值 | 第72-73页 |
四、景观色彩的概念设计在区域旅游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 第73-74页 |
第三章 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色彩民俗地理研究实例 | 第74-128页 |
第一节 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划范围与民族文化概况 | 第75-81页 |
一、传统行政区划范围 | 第75页 |
二、民族文化圈范围 | 第75-76页 |
三、自然地理概况 | 第76-77页 |
四、民族社会历史关系概况 | 第77-79页 |
五、区域内民族文化分布关系与分区情况 | 第79-81页 |
第二节 滇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审美意识的生态、地理特征 | 第81-98页 |
一、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族系源流与服饰色彩概况 | 第82-83页 |
二、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染色植物文化 | 第83-89页 |
三、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与植物花卉色彩的直观对应关系 | 第89-96页 |
四、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色彩审美观念与生态环境 | 第96-98页 |
第三节 滇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材料色彩审美模式的生态、地理特征 | 第98-111页 |
一、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几种典型传统建筑模式 | 第98-100页 |
二、民居建筑中干栏式系统的材料色彩审美模式 | 第100-105页 |
三、民居建筑中落地式系统的材料色彩审美模式 | 第105-111页 |
第四节 滇西南少数民族造型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模式与审美心理 | 第111-128页 |
一、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形态下的生态色彩模式 | 第111-118页 |
二、生态色彩与人工材料色彩的混合模式 | 第118-124页 |
三、以色彩工艺为主的色彩模式与审美心理 | 第124-128页 |
第四章 澜沧拉枯族自治县旅游景观形象设计编修(景观色彩设计部分) | 第128-156页 |
第一节 澜沧拉枯族自治县旅游景观形象设计项目综述 | 第128-130页 |
一、项目课题建立的时代背景环境与意义 | 第128页 |
二、设计方案的文件依据 | 第128-130页 |
三、设计项目的主要内容与应用总则 | 第130页 |
第二节 澜沧县旅游接待城镇景观色彩设计的调查、研究依据 | 第130-139页 |
一、调查、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30-131页 |
二、旅游资源调查的特色依据 | 第131-133页 |
三、澜沧县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定位 | 第133-135页 |
四、澜沧县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的调查结论依据 | 第135-139页 |
第三节 澜沧县旅游接待城镇建设中的景观色彩设计方案 | 第139-156页 |
一、澜沧县民族色彩形象标识应用谱系描述 | 第139-142页 |
二、色彩设计方案图表的使用说明 | 第142-143页 |
三、民居住宅建筑群的色彩设计方案 | 第143-149页 |
四、城市功能型建筑的色彩设计方案 | 第149-156页 |
第五章 区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 第156-196页 |
第一节 区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体系的启动 | 第156-165页 |
一、区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体系启动的意义 | 第157-158页 |
二、区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体系的理论框架 | 第158-163页 |
三、我国区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体系的基本结构 | 第163-165页 |
第二节 区域色彩民俗地理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 第165-181页 |
一、区域色彩民俗事象的调查 | 第166-168页 |
二、区域色彩地理景观素材的调查 | 第168-175页 |
三、区域色彩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调查 | 第175-181页 |
第三节 区域色彩民俗地理研究在旅游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第181-196页 |
一、区域色彩特质描述的组织结构与效率机制研究 | 第181-190页 |
二、对区域色彩特质原型的视觉审美提升研究 | 第190-193页 |
三、区域色彩特质原型的形象符号性研究 | 第193-195页 |
四、景观色彩设计的技术标准 | 第195-196页 |
结语 | 第196-200页 |
一、论文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196-197页 |
二、论文课题研究成果的结论要点 | 第197-198页 |
三、论文课题的成果创新要点与前景展望 | 第198-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6页 |
附录 | 第206-226页 |
一、人类认识色彩、色彩学研究与色彩艺术发展史大事年表 | 第206-216页 |
二、澜沧拉枯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一览(全部内容均属作者的独立调查成果) | 第216-222页 |
三、澜治拉枯族自治县周边县区重点旅游资源简表 | 第222-224页 |
四、在读期间学术科研成果一览: | 第224-226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226-227页 |
后记 | 第227-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