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9页 |
第一节 背景与文献 | 第22-25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22-2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视角与思路 | 第25-27页 |
一、研究视角 | 第25-2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内容与创新 | 第27-29页 |
一、基本内容 | 第27页 |
二、主要创新 | 第27-29页 |
(一) 立法理念的创新 | 第28页 |
(二) 制度建构的创新 | 第28页 |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28-29页 |
第一章: 制度背后的理念: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 | 第29-57页 |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 | 第29-38页 |
一、经济增长:从要素到效率 | 第29-32页 |
(一) 经济增长的定义 | 第29-30页 |
(二)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 第30-31页 |
(三) 经济增长的动因 | 第31-32页 |
二、金融发展:从工具到资源 | 第32-34页 |
(一) 金融基本属性的工具化认识 | 第32-33页 |
(二) 金融资源化的初步认识 | 第33页 |
(三) 金融资源理论 | 第33-34页 |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第34-38页 |
(一) 金融发展理论 | 第34-36页 |
(二)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 | 第36-37页 |
(三)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第二节 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 | 第38-48页 |
一、经济效率 | 第38-42页 |
(一) 经济效率的历史考察 | 第38-39页 |
(二) 经济效率的涵义 | 第39-40页 |
(三) 帕累托效率 | 第40-42页 |
二、金融效率 | 第42-45页 |
(一) 金融效率的内涵 | 第42-43页 |
(二) 金融资源的帕累托效率 | 第43页 |
(三) 金融效率与经济效率 | 第43-45页 |
三、金融安全 | 第45-48页 |
(一) 金融安全的涵义 | 第45-46页 |
(二) 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 第46-47页 |
(三) 金融安全是动态发展的安全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金融法律制度的立法理念 | 第48-55页 |
一、立法理念的涵义 | 第48-50页 |
二、金融法律制度的价值理念 | 第50-53页 |
(一) 金融法的定位 | 第50-51页 |
(二) 金融法律制度的价值理念 | 第51-53页 |
三、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安全 | 第53-55页 |
(一) 商法立法理念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53-54页 |
(二) 金融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安全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二章 金融控股公司:法律界定与经济分析 | 第57-81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界定 | 第57-64页 |
一、控股公司 | 第57-61页 |
(一) 控股公司的涵义 | 第57-58页 |
(二) 控股公司的法律界定 | 第58-60页 |
(三) 控股公司的法律特征 | 第60-61页 |
(四) 公司法有关控股公司的规定 | 第61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 | 第61-64页 |
(一) 对金融控股公司的不同界定 | 第62-63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63-64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 第64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组织和契约 | 第64-69页 |
一、经济组织与契约 | 第65-66页 |
二、制度与契约 | 第66页 |
三、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与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 | 第66-69页 |
(一) 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 | 第67页 |
(二) 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 | 第67-68页 |
(三) 两种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架构的比较 | 第68-69页 |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经济分析 | 第69-77页 |
一、资产专用性与金融资产同质性 | 第69-71页 |
(一) 资产专用性 | 第69-70页 |
(二) 金融资产同质性 | 第70-71页 |
二、金融交易成本 | 第71-73页 |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规模经济 | 第73-74页 |
四、金融控股公司的范围经济 | 第74-77页 |
第四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优势 | 第77-80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经济优势 | 第77-78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经济优势 | 第78-80页 |
三、分散和减少风险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演进: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 第81-104页 |
第一节 经济学视野中的制度 | 第82-84页 |
一、制度起源与科斯定理 | 第82-83页 |
二、制度的内涵 | 第83-84页 |
第二节 制度变迁 | 第84-92页 |
一、制度非均衡与制度变迁 | 第84-85页 |
二、制度变迁的成本因素 | 第85-86页 |
三、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86-89页 |
(一) 渐进式变迁与激进式变迁 | 第87页 |
(二) 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 | 第87-88页 |
(三) 需求诱致型变迁和供给主导型变迁 | 第88-89页 |
四、制度变迁的过程 | 第89-92页 |
(一)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 第89-90页 |
(二) 制度变迁的时滞 | 第90-91页 |
(三) 路径依赖 | 第91-92页 |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变迁 | 第92-97页 |
一、金融制度变迁:从分业走向混业 | 第92-96页 |
(一) 金融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 第92-93页 |
(二) 基于金融功能主义的混业分析 | 第93-94页 |
(三) 金融混业变迁的动因:金融效率 | 第94-96页 |
(四) 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 | 第96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变迁 | 第96-97页 |
(一) 工业化进程的全能银行 | 第97页 |
(二) 分业经营框架下的银行控股公司 | 第97页 |
(三) 金融一体化进程中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97页 |
第四节 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变迁的个案研究——以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为例 | 第97-103页 |
一、制度变迁前的初始状态 | 第98页 |
二、美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变迁 | 第98-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四章 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法律制度安排:准入、设立和业务运作 | 第104-133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准入条件 | 第104-106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标准 | 第104-105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审批机关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设立方式 | 第106-112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方式 | 第106-108页 |
(一) 并购 | 第106-107页 |
(二) 分立 | 第107-108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的具体方法 | 第108-110页 |
(一) 股权交换 | 第108-109页 |
(二) 营业让与 | 第109-110页 |
(三) 三角合并 | 第110页 |
三、金融控股公司设立方式的法律制度安排 | 第110-112页 |
(一) 设立方式是否需要正式制度安排 | 第110-111页 |
(二) 法律制度如何安排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 | 第111-112页 |
(三) 实质性金融控股公司法律之规制 | 第112页 |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范围 | 第112-116页 |
一、有关业务范围的立法例 | 第113-116页 |
(一) 美国 | 第113-114页 |
(二) 日本 | 第114-115页 |
(三) 台湾 | 第115-116页 |
第四节 金融控股公司资本运作法律制度 | 第116-122页 |
一、资本充足率之认定 | 第116-118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集团资本的计算方法 | 第116页 |
(二) 资本充足率的法律制度 | 第116-118页 |
二、控股与控制 | 第118-120页 |
(一) 基本理论 | 第118-119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控股权的运用 | 第119-120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控股与控制的法律规定 | 第120页 |
三、转投资与交叉持股 | 第120-122页 |
(一) 转投资 | 第120页 |
(二) 交叉持股 | 第120-121页 |
(三) 转投资与交叉持股的法律规定 | 第121-122页 |
第五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共同行销 | 第122-131页 |
一、共同行销 | 第122-125页 |
(一) 产生原因 | 第122-123页 |
(二) 共同行销的方式 | 第123-125页 |
(三) 共同行销的法律规制 | 第125页 |
二、不公平交易的法律规制 | 第125-126页 |
三、信息披露制度 | 第126-127页 |
四、关联交易之规制 | 第127-131页 |
(一) 关联交易与关联人 | 第127-129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中的关联交易 | 第129-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五章 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法律制度安排(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 第133-176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治理法律制度 | 第133-149页 |
一、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契约经济学的分析 | 第134-140页 |
(一) 公司的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 第134-136页 |
(二) 代理—成本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 | 第136-138页 |
(三) 公司治理机制的制度安排 | 第138-140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第140-144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的经济分析 | 第140-142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的特殊法律问题 | 第142-143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属性对公司治理之影响 | 第143-144页 |
三、金融控股公司治理制度概述 | 第144-146页 |
(一) 金融控股母公司治理制度概述 | 第145页 |
(二) 金融控股子公司治理制度概述 | 第145-146页 |
四、金融控股公司中母子公司之间治理制度的安排 | 第146-149页 |
(一) 股东会之间的制度安排 | 第146-147页 |
(二) 董事会之间的制度安排 | 第147页 |
(三) 经理层之间的制度安排 | 第147-148页 |
(四) 监事会之间的制度安排 | 第148页 |
(五) 母子公司之间董事会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委派董事和影子董事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及内部控制法律制度 | 第149-158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 第150-154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常规风险 | 第150-151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的特殊风险 | 第151-153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的经济分析 | 第153-154页 |
(四)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 | 第154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 第154-158页 |
(一) 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优先理念 | 第154-155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的流程与架构 | 第155-157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的经济分析 | 第157-158页 |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法律制度 | 第158-167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对传统监管制度的挑战 | 第158-162页 |
(一) 监管法律制度协调 | 第159-160页 |
(二) 监管框架的整合 | 第160页 |
(三) 存款保险制度的冲击 | 第160-161页 |
(四) 最后贷款人机制 | 第161-162页 |
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 | 第162-167页 |
(一) 美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变迁 | 第162-163页 |
(二) 英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变迁 | 第163-164页 |
(三) 日本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变迁 | 第164-165页 |
(四) 评述 | 第165-167页 |
第四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加重责任 | 第167-174页 |
一、加重责任产生的原因 | 第167-169页 |
(一) 有限责任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 | 第168页 |
(二) 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 | 第168页 |
(三) 政府担保产生的道德风险 | 第168-169页 |
(四) 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对道德风险的强化 | 第169页 |
二、加重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69-171页 |
(一) 资本维持承诺 | 第170页 |
(二) 力量之源原则 | 第170页 |
(三) 银行关闭政策 | 第170-171页 |
(四) 交叉担保条款 | 第171页 |
(五) 资本回复方案 | 第171页 |
三、加重责任的制度价值 | 第171-173页 |
(一) 减少道德风险 | 第172页 |
(二) 降低系统风险 | 第172页 |
(三) 构筑预防机制 | 第172页 |
(四) 形成迅速关闭激励 | 第172-173页 |
四、加重责任的借鉴意义 | 第173-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174-176页 |
第六章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建构:背景、路径与制度 | 第176-205页 |
第一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建构的背景 | 第176-182页 |
一、1993年前后中国金融制度的安排 | 第176-178页 |
(一) 1993年前的金融制度安排 | 第176页 |
(二) 1993年后的金融制度安排 | 第176-177页 |
(三) 对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的评价 | 第177-178页 |
二、WTO背景下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困境 | 第178-182页 |
(一) WTO中的金融服务协议 | 第178-179页 |
(二) WTO中的金融服务协议对中国金融业提出的挑战 | 第179-182页 |
第二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践行、困境与进路 | 第182-188页 |
一、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民间践行 | 第182-184页 |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现状分析 | 第184-186页 |
(一)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实形态 | 第184-185页 |
(二)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 | 第185-186页 |
三、打开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之门 | 第186-188页 |
(一) 法律缺失之困:有实无名的地位 | 第186-187页 |
(二) 打开法律之门: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 | 第187-188页 |
第三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博弈论分析 | 第188-194页 |
一、分业经营体制下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博弈论分析 | 第188-193页 |
(一) 政府与银行 | 第188-189页 |
(二) 政府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 第189-190页 |
(三) 政府与消费者 | 第190-191页 |
(四)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 | 第191页 |
(五) 银行与消费者 | 第191-192页 |
(六) 非银行金融机构与消费者 | 第192-193页 |
二、目前各个利益集团的策略转变 | 第193-194页 |
(一) 政府策略的转变 | 第193页 |
(二) 银行在实务中不断尝试混业经营 | 第193-194页 |
(三) 非银行金融机构策略的转变 | 第194页 |
(四) 消费者策略的转变 | 第194页 |
第四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变迁的模式 | 第194-196页 |
一、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变迁是渐进式、诱致性制度变迁 | 第194-195页 |
二、政府在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变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195-196页 |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196页 |
第五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196-204页 |
一、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界定 | 第196-197页 |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组织形式的法律规定 | 第197-200页 |
(一) 立法是否应当干预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 | 第197-198页 |
(二) 确定金融控股公司类型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198-199页 |
(三) 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国的立法选择 | 第199-200页 |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业务范围的法律规定 | 第200-201页 |
(一) 金融业务的范围应采取广义的规定 | 第200-201页 |
(二) 界定金融控股公司与子公司业务之间的边界 | 第201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能否从事实业生产之业务 | 第201页 |
(四) 关于金融控股公司业务范围的立法技术 | 第201页 |
四、中国金融控股公司设立方式的法律规定 | 第201-202页 |
五、中国金融控股母子公司法人治理制度 | 第202-203页 |
六、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法律制度 | 第203页 |
七、中国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法律制度 | 第203-204页 |
本章小结 | 第204-205页 |
结论 | 第205-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3页 |
后记 | 第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