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区岩溶渗漏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岩溶水库的建设与发展综述 | 第11-12页 |
| ·水库岩溶渗漏的研究 | 第12-14页 |
| ·抽水蓄能电站渗漏研究 | 第14-15页 |
| ·岩溶水库防渗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7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1页 |
| ·气象 | 第20页 |
| ·水文 | 第20-21页 |
|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 ·区域构造 | 第22-25页 |
| ·断裂 | 第23-24页 |
| ·裂隙 | 第24-25页 |
|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 第25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 第3章 上库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31页 |
| ·库区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 ·主要工程岩组及其富水性 | 第28-29页 |
| ·研究区主要工程岩组 | 第28页 |
| ·库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富水性 | 第28-29页 |
| ·水化学特征 | 第29-30页 |
| ·地下水补、径、排动态特征 | 第30-31页 |
| 第4章 库区岩溶介质特征研究 | 第31-53页 |
| ·区域岩溶发育的地质背景 | 第31-32页 |
| ·岩溶介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 ·岩溶规模及发育程度 | 第34-37页 |
| ·不同级别溶蚀空间的水文地质特性 | 第37-38页 |
| ·岩溶介质溶蚀空间分级 | 第37页 |
| ·溶蚀空间的水文地质特性 | 第37-38页 |
| ·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38页 |
| ·可溶岩体的渗透特性研究 | 第38-47页 |
| ·岩体压水试验成果分析 | 第38-43页 |
| ·可溶岩溶蚀裂隙发育特征 | 第43-44页 |
| ·溶蚀对岩溶介质渗透能力的控制作用 | 第44-47页 |
| ·可溶岩体渗透特性的空间展布特征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 第5章 库坝区岩溶渗漏问题分析 | 第53-65页 |
| ·水库渗漏条件和模式 | 第53-55页 |
| ·库水渗漏的基本条件 | 第53-54页 |
| ·渗漏模式分析 | 第54-55页 |
| ·库坝区潜在渗漏通道分析及渗漏量评价 | 第55-63页 |
| ·单薄山脊的邻谷渗漏 | 第56-59页 |
| ·库区坝基岩溶渗漏 | 第59-61页 |
| ·库坝段坝肩渗漏 | 第61-62页 |
| ·可能渗漏通道的渗漏量评价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6章 库坝区岩溶渗漏三维数值模拟预测分析 | 第65-78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65-68页 |
| ·模拟范围的确定 | 第65页 |
| ·模型空间离散 | 第65-66页 |
| ·模型计算单元与边界条件概化 | 第66-67页 |
| ·参数的选取 | 第67-68页 |
| ·模拟方案及模型校验 | 第68-70页 |
| ·模拟方案 | 第68页 |
| ·模型校验 | 第68-70页 |
| ·不同工况下的模拟对比分析 | 第70-76页 |
| ·天然渗流场分析 | 第70-71页 |
| ·水库蓄水条件下渗流场分析 | 第71-74页 |
| ·水库蓄水+防渗帷幕工况下地下渗流场分析 | 第74-76页 |
| ·库区不同部位渗漏量评价 | 第76-77页 |
| ·合理的防渗措施与建议 | 第77-78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