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峡谷水库大型堆积体岸坡失稳机理分析及稳定性评价--以小湾电站库区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松散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 第12-13页 |
| ·松散堆积体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13-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35页 |
| ·区域地质 | 第19-26页 |
| ·大地构造分区 | 第19-21页 |
| ·区域构造特征及新构造运动 | 第21-22页 |
| ·历史地震 | 第22-25页 |
| ·地震动参数 | 第25-26页 |
| ·库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6-35页 |
| ·库区水文气象条件 | 第26-27页 |
| ·地形地貌及植被 | 第27页 |
| ·地层岩性 | 第27-30页 |
| ·地质构造 | 第30-33页 |
| ·物理地质现象 | 第33-34页 |
| ·地下水 | 第34-35页 |
| 第3章 堆积体物理力学性质及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 第35-40页 |
| ·堆积体现场大容重试验分析 | 第35页 |
| ·堆积体碎石土中剪试验分析 | 第35-37页 |
| ·堆积体渗流特性试验研究 | 第37-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 ·堆积体碎块石土层渗流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 第4章 堆积体岸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计算 | 第40-80页 |
| ·高山峡谷水库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 第40-43页 |
| ·水库蓄水过程中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机制 | 第40-41页 |
| ·水库泄洪过程中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机制 | 第41-43页 |
| ·新华乡白腊村乌支组库岸段 | 第43-62页 |
| ·乌支岸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43-47页 |
| ·水位变动速度对岸坡渗流场影响分析 | 第47-54页 |
| ·水位变动速度对岸坡稳定性影响探讨 | 第54-62页 |
| ·荒田滑坡库岸段 | 第62-70页 |
| ·滑坡区基本地质条件 | 第62-66页 |
| ·滑坡基本特征 | 第66-68页 |
| ·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及失稳机制 | 第68-69页 |
|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69-70页 |
| ·新华乡小水井村库岸段 | 第70-79页 |
| ·小水井岸坡基本地质条件 | 第70-73页 |
| ·小水井村变形体变形破坏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7页 |
| ·岸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第5章 大型堆积体岸坡数值模拟及分析评价 | 第80-101页 |
| ·乌支岸坡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80-90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0-81页 |
|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81页 |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81-82页 |
| ·天然工况下大型堆积体的稳定性分析 | 第82-85页 |
| ·水库蓄水后(1240m)大型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 第85-88页 |
| ·后期现象的验证 | 第88-90页 |
| ·荒田滑坡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90-101页 |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91页 |
| ·天然状态分析 | 第91-94页 |
| ·天然+库水位状态分析 | 第94-97页 |
| ·暴雨+库水位状态分析 | 第97-101页 |
| 结论 | 第101-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