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研究与变刚度调平设计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8页
   ·本课题研究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共同作用理论的研究方法概述第13-14页
   ·共同作用计算分析方法概述第14-16页
     ·弹性理论方法第14-15页
     ·荷载传递法第15页
     ·剪切位移法第15页
     ·有限单元法第15-16页
     ·边界元法第16页
     ·综合法第16页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地基计算模型及层状地基柔度矩阵第18-28页
   ·线弹性地基模型第18-22页
     ·Winkler 地基模型第18-19页
     ·弹性半无限体地基模型第19-20页
     ·双参数地基模型和三参数地基模型第20-21页
     ·层状横向各向同性弹性半无限体地基模型第21-22页
     ·分层地基模型第22页
   ·非线弹性地基模型第22-24页
   ·弹塑性地基模型第24-25页
   ·地基柔度矩阵的建立第25-28页
     ·地基柔度矩阵的计算方法第25页
     ·分层地基模型的柔度矩阵第25-28页
第3章 筏板分析模式及单元刚度矩阵第28-48页
   ·薄板理论第28-36页
     ·概述第28-31页
     ·数值方法第31-33页
     ·半解析半数值方法第33-36页
   ·厚板理论第36-40页
   ·薄厚板通用单元理论第40-48页
     ·广义协调元思想第40-41页
     ·建立薄厚板通用单元的方法第41页
     ·薄厚板通用矩形元的推导第41-46页
     ·算例分析第46-48页
第4章 层状地基中桩土共同作用分析第48-66页
   ·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概述第48-52页
     ·荷载传递法第48-49页
     ·弹性理论法第49-50页
     ·数值方法第50-51页
     ·剪切位移法第51-52页
   ·单桩与地基土的相互作用分析第52-58页
     ·剪切位移法第52-57页
     ·层状地基中单桩的柔度系数第57-58页
   ·桩与桩的相互作用分析第58-64页
     ·桩与桩的相互作用分析的新模型第58-61页
     ·层状地基中桩与桩的相互作用第61-64页
   ·桩-土、土-桩及土体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64-66页
     ·桩-土、土-桩的相互作用第64页
     ·土体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第64-66页
第5章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及程序实现第66-78页
   ·共同作用分析模型与原理第66-71页
     ·上部结构的控制方程第66-68页
     ·筏板的控制方程第68页
     ·桩土支撑体系的控制方程第68-70页
     ·桩土支撑体系与筏板的接触方式的选择第70-71页
   ·上部结构和桩土支撑体系与筏板的耦合第71-72页
     ·上部结构刚度方程的处理第71页
     ·桩土支撑体系刚度方程的处理第71-72页
     ·共同作用方程的建立第72页
   ·共同作用分析程序第72-74页
     ·程序的编制依据和程序的功能第72页
     ·主程序框图及主要子程序的框图及说明第72-74页
   ·算例分析与比较第74-78页
     ·桩筏基础模型及参数的选取第74-76页
     ·桩筏基础沉降计算及分析比较第76-78页
第6章 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研究第78-108页
   ·计算模型第78-81页
     ·概况第78-79页
     ·计算模型及方法第79-81页
   ·常规分析与共同作用分析结构内力对比第81-85页
     ·相关参数第81页
     ·底层框架柱轴力比较第81-84页
     ·底层框架梁弯矩比较第84-85页
   ·筏板厚度变化时筏板变形及桩顶反力分析第85-96页
     ·筏板竖向位移及位移差随筏板刚度变化特征第85-89页
     ·荷载水平对筏板竖向位移及位移差的影响第89-90页
     ·筏板竖向位移及位移差随筏板厚度变化特征第90-93页
     ·土与桩荷载分担比及桩顶方力随筏板厚度变化特征第93-96页
   ·桩土支撑体系刚度变化时筏板变形及桩顶反力分析第96-108页
     ·桩距变化对筏板变形及桩顶反力的影响第96-101页
     ·桩长变化对筏板变形及桩顶反力的影响第101-105页
     ·桩径变化对筏板变形及桩顶反力的影响第105-108页
第7章 桩筏基础变刚度调平设计第108-115页
   ·概述第108-109页
   ·各因素对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及沉降特性的影响第109-110页
     ·各因素对桩筏基础桩顶总反力影响第109页
     ·各因素对桩筏基础桩顶反力分布影响第109页
     ·各因素对桩筏基础总沉降及沉降差影响第109-110页
   ·两类不同布桩方式比较第110-111页
   ·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方法第111-112页
     ·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方向第111页
     ·变刚度调平设计的内容第111页
     ·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步骤第111-112页
   ·实例分析第112-115页
     ·桩筏基础设计参数的初步确定第112-113页
     ·筏板位移及位移差比较第113页
     ·桩顶反力比较第113-115页
结论与展望第115-118页
 主要结论第115-117页
 研究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附录第12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第12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科研论文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斑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职业高中“适用型”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