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法治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梁漱溟法治思想概论 | 第18-33页 |
| ·梁漱溟对法治的认识 | 第19-26页 |
| ·法的定义 | 第19-21页 |
| ·法治理路 | 第21-24页 |
| ·宪政视角 | 第24-26页 |
| ·宪政实践 | 第26-33页 |
| ·宪政态度的变迁 | 第26-28页 |
| ·乡村建设运动 | 第28-33页 |
| 第三章 梁漱溟的人格特质对其法治思想的影响 | 第33-47页 |
| ·家庭及社会环境的陶炼 | 第35-41页 |
| ·家庭教育的陶冶 | 第35-37页 |
| ·社会环境的熔炼 | 第37-41页 |
| ·人格特质与法治心灵 | 第41-47页 |
| ·圣人自居的潜意识 | 第41-42页 |
| ·求真务实的信念 | 第42-44页 |
| ·特立独行的风范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梁漱溟法治思想的现代解读 | 第47-65页 |
| ·法治与善治 | 第48-53页 |
| ·中国模式的善治路径 | 第48-50页 |
| ·中国语境的法治文化 | 第50-53页 |
| ·制度铺就善治之路 | 第53-65页 |
| ·梁漱溟的制度建构模式 | 第54-61页 |
| ·当代法制建构模式 | 第61-65页 |
| 结语 | 第65-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4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