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7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12-24页 |
·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简述 | 第12-15页 |
·产业集群理论主要研究领域之进展 | 第15-21页 |
·国内学者关于制造业基地的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先进制造业基地与产业集群的复杂网络路径分析 | 第27-45页 |
·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 第27-30页 |
·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历史演变 | 第27-28页 |
·世界制造业基地转移的特点 | 第28-29页 |
·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分析 | 第30-31页 |
·制造业 | 第30页 |
·先进 | 第30-31页 |
·基地 | 第31页 |
·国内外制造业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支撑体系 | 第31-35页 |
·美国、意大利、印度的制造业集群支撑体系 | 第31-34页 |
·中国制造业发达地区的集群支撑体系 | 第34-35页 |
·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集群到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路径分析 | 第35-45页 |
·数据 | 第35-36页 |
·模型 | 第36-38页 |
·网络整体性质分析 | 第38-40页 |
·局部特征以及路径分析 | 第40-44页 |
·实例说明 | 第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浙江省制造业集群的现有基础:初具制造业基地雏形 | 第45-55页 |
·浙江省制造业集群的现有规模 | 第45-49页 |
·浙江省制造业集群的空间分布 | 第49-50页 |
·浙江省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特征 | 第50-54页 |
·“浙商精神”和企业家才能是浙江制造业集群宝贵的财富 | 第50-51页 |
·劳动密集型日用小商品是浙江制造业集群的支柱产业 | 第51-52页 |
·中小民营家族企业是浙江制造业集群的主体 | 第52-53页 |
·专业市场是浙江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载体 | 第53-54页 |
·结论:浙江省制造业集群已初具基地雏形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浙江省制造业集群面临的问题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差距 | 第55-61页 |
·群内企业民营家族化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 第55-58页 |
·经营者市场不规范,家族企业发展路径存在缺陷 | 第55-56页 |
·业主缺乏管理素养,家族企业管理机制失衡 | 第56页 |
·家族企业产权制度封闭,融资渠道单一,用人机制不完善 | 第56-57页 |
·家族利益分化,企业内耗现象严重 | 第57页 |
·家族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信任机制不完善 | 第57-58页 |
·制造业集群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小,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 | 第58-59页 |
·制造业集群科研经费少,科技人才缺,技术创新能力弱 | 第59-60页 |
·制造业集群知名品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路径选择 | 第61-75页 |
·优化家族式管理,为集群企业成员提供先进管理模式 | 第61-63页 |
·提高规范化管理意识,加强现代管理机制建设 | 第61-62页 |
·打破产权封闭结构,理顺家族成员分配关系 | 第62页 |
·突破人才家族化观念,构建公平、公正人才竞争机制 | 第62-63页 |
·加强家族企业信任文化建设,实施人性化管理 | 第63页 |
·认清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浙江经济中的地位,确定发展主导产业(群) | 第63-66页 |
·发挥联合优势,建立合作博弈机制,提高集群企业组织度和创新能力 | 第66-70页 |
·集群内企业创新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 | 第66-68页 |
·政府给予创新者专利权,保护创新不被模仿 | 第68页 |
·积极培育集群龙头企业,并鼓励其创新 | 第68-69页 |
·提高集群组织度,建立适当惩罚机制 | 第69-70页 |
·完善融资系统,借鉴“硅谷”模式,为集群提供科技人才 | 第70-72页 |
·提升群内企业信用理念,避免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 第70页 |
·改善金融服务,增加信贷种类与担保方式 | 第70-71页 |
·改进科技类信贷管理方式,扩大科技贷款对象 | 第71页 |
·借鉴“硅谷”以科研机构为中心的协作模式,为集群提供科技人才 | 第71-72页 |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培育知名品牌 | 第72-73页 |
·优化制造业集群到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环境的政府行为选择 | 第73-75页 |
·加强集群企业间、企业与机构间信任与合作 | 第73页 |
·发展和培育集群内各类行业协会 | 第73-74页 |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第74页 |
·规制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创新主体利益 | 第74页 |
·加强国际市场拓展政策措施,扩大中小企业国际营销渠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5-77页 |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