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1 绪论 | 第13-21页 |
| ·红外热成像技术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 ·制冷型红外热成像技术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 ·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 ·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 ·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优势 | 第17页 |
| ·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红外热成像技术差距和战略对策 | 第18-19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2 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成像系统的基础理论 | 第21-42页 |
| ·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成像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1-22页 |
| ·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成像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21页 |
| ·热成像系统总体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21-22页 |
| ·红外辐射特性 | 第22-25页 |
| ·红外辐射特性与规律 | 第22-23页 |
| ·大气对红外辐射传输的影响 | 第23-25页 |
| ·红外光学系统 | 第25-27页 |
| ·热电制冷器原理 | 第27-28页 |
|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基础 | 第28-31页 |
|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结构 | 第28-29页 |
|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的热平衡方程 | 第29-31页 |
| ·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响应特性分析 | 第31-39页 |
| ·无偏置时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的响应特性 | 第31-32页 |
| ·偏置作用下微测辐射热计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响应特性 | 第32-34页 |
| ·微测辐射热计红外探测器的噪声特性分析及对系统设计的启示 | 第34-39页 |
| ·ULIS公司UL01011微测辐射热计红外焦平面阵列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3 红外焦平面阵列的实时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 第42-66页 |
| ·影响红外成像质量的因素 | 第42-44页 |
| ·响应的非均匀性 | 第42-43页 |
| ·响应的漂移特性 | 第43页 |
| ·盲元 | 第43页 |
| ·红外场景的对比度 | 第43-44页 |
| ·红外图像信号的特点 | 第44页 |
| ·红外焦平面阵列的非均匀校正算法 | 第44-60页 |
| ·基于标定技术的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 第45-47页 |
| ·两点定标和运动补偿相结合的综合校正方法 | 第47-51页 |
| ·LMS自适应非均匀性校正算法 | 第51-53页 |
| ·基于时域统计特性的非均匀校正方法 | 第53-60页 |
| ·盲元的检测和替代 | 第60-62页 |
| ·盲元检测 | 第60-61页 |
| ·盲元替代 | 第61-62页 |
| ·自动增益控制 | 第62-64页 |
| ·红外图像直方图特点 | 第63页 |
| ·自适应分段线性变换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4 微测辐射热计焦平面阵列成像系统的信号处理电路 | 第66-104页 |
| ·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66-68页 |
| ·A/D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 第68-70页 |
| ·基于FPGA的功能实现 | 第70-80页 |
| ·EP1C12的结构 | 第70-71页 |
| ·FPGA的配置 | 第71-72页 |
| ·时钟系统 | 第72-73页 |
| ·IRFPA的数字驱动信号的产生 | 第73-74页 |
| ·基于流水线结构的实时信号处理 | 第74-77页 |
| ·视频合成 | 第77-78页 |
| ·直方图统计 | 第78-79页 |
| ·逻辑仲裁 | 第79-80页 |
| ·基于DSP的功能实现 | 第80-86页 |
| ·TMS320VC33型DSP芯片 | 第80-81页 |
| ·DSP硬件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81-82页 |
| ·DSP的资源分配 | 第82-83页 |
| ·DSP程序设计 | 第83页 |
| ·程序初始化 | 第83-84页 |
| ·实时信号处理系数的计算和加载 | 第84页 |
| ·图形界面服务程序 | 第84-85页 |
| ·键盘服务程序 | 第85-86页 |
| ·D/A转换电路的设计 | 第86-88页 |
| ·TEC温控电路设计 | 第88-90页 |
| ·TEC温控原理 | 第88页 |
| ·双温度点TEC控制电路设计 | 第88-89页 |
| ·结果 | 第89-90页 |
| ·与PC的通信接口 | 第90-93页 |
| ·异步串行通信方案 | 第90-91页 |
| ·通信接口的实现 | 第91-92页 |
| ·通信模块软件程序 | 第92-93页 |
| ·其他电路模块 | 第93-97页 |
| ·看门狗电路 | 第93-94页 |
| ·电源电路 | 第94-97页 |
| ·系统调试与成像 | 第97-103页 |
| ·硬件调试 | 第97-99页 |
| ·软件调试 | 第99-101页 |
| ·联合调试与系统成像 | 第101-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5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性能测试和评估 | 第104-119页 |
| ·红外焦平面阵列的性能测试 | 第104-111页 |
| ·测试平台 | 第104-105页 |
| ·基于PC的测试软件设计 | 第105-106页 |
| ·非均匀性、校正系数的计算和盲元的检测 | 第106-108页 |
| ·实时红外图像信号处理算法评估 | 第108-111页 |
| ·焦平面阵列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成像质量对比 | 第111页 |
|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性能评估 | 第111-117页 |
|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性能参量 | 第112-115页 |
|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估算 | 第115-117页 |
|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评估 | 第117-1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 6 结束语 | 第119-123页 |
|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119-121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页 |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121-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3-13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