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茄果类论文--辣椒论文

辣椒早熟性状遗传分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及辣椒属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原创性声明第1页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3-9页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缩略语表第16-18页
引言第18-21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21-44页
 第一章 辣椒早熟性状遗传研究进展第22-28页
  1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方法第22-24页
   ·经典遗传学方法第22-23页
   ·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法第23-24页
  2 早熟性状遗传分析第24-26页
   ·早熟性状的构成及影响因子第24页
   ·始花节位的遗传第24页
   ·开花期的遗传第24页
   ·果实性状的遗传第24-25页
   ·早期产量的遗传第25页
   ·株高的遗传第25页
   ·其他早熟性状的遗传第25-26页
   ·特早熟材料B_(9431)的初步研究第26页
  3 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第26-27页
   ·早熟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第26页
   ·丰产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第26页
   ·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第26-27页
  4 小结第27-28页
 第二章 分子标记技术在辣椒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研究第28-37页
  1 主要遗传标记第28-32页
   ·形态学标记第28页
   ·细胞学标记第28-29页
   ·生化标记第29页
   ·DNA分子标记第29-32页
     ·RFLP第30页
     ·RAPD第30-31页
     ·SSR第31页
     ·ISSR第31页
     ·AFLP第31-32页
  2 辣椒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第32页
  3 辣椒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第32-33页
   ·抗病基因分子标记第32-33页
   ·其他农艺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第33页
  4 QTL定位第33-35页
   ·抗病性状的QTL定位第33-34页
   ·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34-35页
   ·其他性状的QTL定位第35页
  5 品种纯度鉴定第35-36页
  6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辣椒属栽培种系统发育研究进展第37-44页
  1 形态学研究第37-39页
   ·辣椒的起源第37页
   ·辣椒的演化第37-38页
   ·辣椒属的栽培种和野生种第38页
   ·栽培种的主要形态差异第38-39页
   ·一年生辣椒的变种分类第39页
  2 细胞学研究第39-40页
   ·染色体基数第39页
   ·染色体核型分析与杂交亲和性第39-40页
  3 同功酶研究第40-41页
  4 分子标记研究第41-43页
   ·种间亲缘关系第41-42页
   ·种内遗传多样性第42-43页
  5 小结第43-44页
下篇 研究报告第44-117页
 第四章 辣椒早熟性状遗传研究第45-73页
  第一节 B_(9431)特早熟性状遗传分析第45-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供试材料与遗传设计第45-46页
   ·数据分析第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50页
   ·6个世代始花节位的次数分布与经典遗传学分析第46-48页
   ·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第48-50页
     ·遗传模型第48-49页
     ·遗传参数的估计第49-50页
   3 讨论第50-52页
  第二节 辣椒始花节位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及其多种遗传效应的估测第52-6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供试材料与遗传设计第53页
   ·数据分析第53-54页
     ·遗传模型和遗传参数的估测第53页
     ·母体效应及GE互作效应的估测第53-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60页
   ·6世代始花节位的次数分布第54页
   ·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第54-58页
     ·遗传模型第54-56页
     ·遗传参数的估计第56-58页
   ·母体效应及GE互作效应的估测第58-60页
     ·母体效应第58-60页
     ·GE互作效应第60页
   3 讨论第60-62页
  第三节 辣椒主要早熟性状遗传相关研究第62-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3页
   ·供试材料与遗传设计第62页
   ·数据分析第62-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66页
   ·B_1和F_2早熟性状的比较及其单株早期产量的频次分布第63-64页
   ·B_1和F_2世代主要早熟性状的相关分析第64-66页
   ·B_1和F_2世代单株早期产量与其他性状的线性关系第66页
   3 讨论第66-68页
  第四节 辣椒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第68-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供试材料与遗传设计第68页
   ·数据分析第68-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72页
   ·6世代株高的次数分布第69页
   ·遗传模型第69-71页
   ·遗传参数的估计第71-72页
   3 讨论第72-73页
 第五章 辣椒早熟基因相关分子标记研究第73-92页
  第一节 辣椒早熟基因的RAPD分析第73-7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植物材料和熟性分离群体的构建第73-74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74-75页
   ·近等基因池的建立第75页
   ·RAPD分析第75页
   ·产物检测第7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5-78页
   ·DNA质量检测结果第75-76页
   ·两池DNA多态性分析第76-78页
   3 讨论第78-79页
  第二节 与辣椒早熟基因相关的AFLP标记及其序列分析第79-8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79-81页
   ·植物材料和熟性分离群体的构建第79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基因池的构建第79页
   ·AFLP研究方法第79-81页
   ·差异条带的回收第81页
   ·差异条带的重扩增及测序第81页
   ·DNA序列分析第8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1-86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第81-82页
   ·酶切连接和预扩增产物检测第82-83页
   ·AFLP引物在特早和特晚池间的多态性第83-84页
   ·AFLP标记的回收、克隆与测序第84-85页
   ·序列分析第85-86页
   3 讨论第86-87页
  第三节 与辣椒早熟基因连锁的ISSR标记的筛选与验证第87-9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7-88页
   ·植物材料和熟性分离群体的构建第87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87-88页
   ·特早和特晚基因池的构建第88页
   ·ISSR随机引物的筛选及其反应体系第88页
   ·PCR反应产物的检测第88页
   ·特异条带的单株验证与连锁性分析第8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8-90页
   ·基因池的多态性分析第88-90页
   ·多态性标记在F_2代单株中的检测与连锁分析第90页
   3 讨论第90-92页
 第六章 辣椒属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研究第92-117页
  第一节 辣椒属5个栽培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第92-10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5页
   ·供试材料第93页
   ·RAPD随机引物筛选及其反应体系第93-95页
   ·数据处理第95页
   2 结果与讨论第95-100页
   ·RAPD扩增结果第95-96页
     ·引物的多态性第95-96页
     ·不同种质的特异扩增片段第96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6-97页
   ·遗传相似性与亲缘关系第97-100页
     ·遗传相似性评价第97-99页
     ·聚类分析第99-100页
   3 讨论第100-103页
  第二节 利用RAPD、ISSR分子标记及表型数据分析辣椒属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第103-11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4-107页
   ·供试材料第104页
   ·表型性状的选取与编码处理第104-105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05页
   ·RAPD随机引物筛选及其反应体系第105页
   ·ISSR随机引物筛选及其反应体系第105页
   ·PCR反应产物的检测第105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105-10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7-114页
   ·辣椒属5个栽培种形态学鉴定与分析第107-108页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比较第108-110页
   ·样品间的遗传关系第110-114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10页
     ·遗传相似性分析第110-111页
     ·聚类分析第111页
     ·主成分分析第111-114页
   ·RAPD、ISSR与表型性状的相关关系第114页
   3 讨论第114-117页
全文讨论第117-121页
全文结论第121-123页
本论文创新点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附录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神经网络的空中声目标识别研究
下一篇:LDPC码编码及译码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