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世界细裳蜉科研究概述 | 第13-19页 |
1.引言 | 第13页 |
2.形态分类研究 | 第13-14页 |
3.卵的研究 | 第14-15页 |
4.生态学研究 | 第15-16页 |
5.分子生物学及系统学研究 | 第16-19页 |
·形态特征在蜉蝣目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DNA序列在蜉蝣目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中国大陆细裳蜉科蜉蝣分类研究 | 第19-87页 |
引言 | 第19页 |
1.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19-24页 |
·标本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采集工具 | 第20-21页 |
·标本采集 | 第21-22页 |
·标本保存 | 第22-23页 |
·观察、绘图与描述 | 第23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3-24页 |
2.形态鉴别特征 | 第24-25页 |
·成虫主要鉴别特征: | 第24页 |
·稚虫主要鉴别特征: | 第24-25页 |
·卵 | 第25页 |
·主要生活习性: | 第25页 |
3.细裳蜉科蜉蝣分类描述 | 第25-87页 |
细裳蜉科属检索表(稚虫) | 第25-26页 |
细裳蜉科属属检索表(成虫) | 第26-27页 |
·宽基蜉属Choroterpes Eaton,1881 | 第27-45页 |
·似宽基蜉属Choroterpides Ulmer,1919 | 第45-51页 |
·吉氏蜉属Gilliesia Peters et Edmunds,1970 | 第51-56页 |
·柔裳蜉属Habrophlebiodes Ulmer,1919 | 第56-64页 |
·印度蜉属Indialis Peters et Edmunds,1970 | 第64-66页 |
·伊氏蜉属Isca Gillies,1951 | 第66-68页 |
·细裳蜉属Leptophlebia Westwood,1840 | 第68-70页 |
·拟细裳蜉属Paraleptophlebia Lestage,1917 | 第70-77页 |
·思罗蜉属Thraulus Eaton,1881 | 第77-87页 |
第三章 细裳蜉科蜉蝣生态学初探 | 第87-99页 |
1.引言 | 第87页 |
2.研究方法 | 第87-89页 |
·野外观察与采集 | 第87-88页 |
·实验工具 | 第88页 |
·标本采集与数据测定 | 第88-89页 |
3.细裳蜉科蜉蝣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 第89-93页 |
·地理分布 | 第89-90页 |
·生活习性观察 | 第90页 |
·取食 | 第90页 |
·羽化 | 第90-91页 |
·交尾和婚飞 | 第91-92页 |
·产卵 | 第92页 |
·孵化 | 第92-93页 |
4.环境因子变化对细裳蜉科蜉蝣的影响 | 第93-99页 |
·环境因子 | 第93页 |
·种群发生动态 | 第93页 |
·理化因子的影响 | 第93-96页 |
·温度对细裳蜉科种类生长发育与分布的影响 | 第93-95页 |
·水体水质、底质与细裳蜉科种群动态的关系 | 第95-96页 |
·生物因子的影响 | 第96-97页 |
·水流速度的影响 | 第97-99页 |
第四章 细裳蜉科的系统发生关系讨论 | 第99-109页 |
1.引言 | 第99-100页 |
2.基于形态特征的分析来探讨细裳蜉科属级系统发生关系 | 第100-106页 |
·原始特征与独特性状的选择 | 第100-102页 |
·利用形态特征进行细裳蜉科属种阶元的系统地位探讨 | 第102-106页 |
3.细裳蜉科在蜉蝣目中的系统发生地位探讨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