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物权变动之立法模式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物权变动之意思主义立法模式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物权变动之形式主义立法模式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物权变动之折中主义立法模式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物权行为理论之概述 | 第14-24页 |
第一节 物权行为之内涵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物权行为之特征 | 第16-22页 |
一、独立性 | 第16-18页 |
二、无因性 | 第18-20页 |
三、形式性 | 第20-22页 |
第三节 物权行为之效力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德国法上善意取得制度确立后保留物权行为的必要性 | 第24-29页 |
第一节 德国法上善意取得制度的确立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善意取得制度与物权行为理论的相互关系 | 第26-29页 |
一、关于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的几种观点 | 第26-27页 |
二、就诸观点之评述 | 第27-28页 |
三、结论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我国确立物权行为理论的必要性 | 第29-39页 |
第一节 我国物权法起草中关于物权行为制度取舍之争 | 第29-32页 |
一、主张采纳物权行为制度的理由 | 第29-30页 |
二、反对采纳物权行为制度的理由 | 第30-31页 |
三、有条件采纳物权行为制度的理由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再认识 | 第32-37页 |
一、物权行为的客观性问题 | 第32-33页 |
二、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原则的界定 | 第33-34页 |
三、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将严重妨碍交易公正的论断不能成立 | 第34-37页 |
第三节 我国确立物权行为理论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