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同播系统概述 | 第8-10页 |
·同播系统的产生背景 | 第8页 |
·同播系统的应用范围 | 第8页 |
·同播系统的优势 | 第8-9页 |
·同播系统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同播系统组网理论及模型分析 | 第11-21页 |
·同播系统理论 | 第11-13页 |
·同播系统标准结构 | 第13-16页 |
·同播系统的判选功能 | 第14-16页 |
·同播系统不具备判选功能 | 第14-15页 |
·同播系统具备判选功能 | 第15-16页 |
·同播系统组网模式 | 第16-21页 |
·有线/无线2 种链路混合使用模式 | 第16-17页 |
·有线链路模式 | 第17页 |
·异频无线链路模式 | 第17-18页 |
·单频无线链路模式 | 第18-19页 |
·无链路模式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同播组网实验系统设计 | 第21-30页 |
·同播过程 | 第21-22页 |
·申请链路 | 第21页 |
·建立链路 | 第21页 |
·拆除链路 | 第21-22页 |
·组网 | 第22-25页 |
·用户申请 | 第22页 |
·PC 组网 | 第22-25页 |
·系统构成 | 第25-27页 |
·通信协议 | 第27-30页 |
·同播过程通信协议 | 第27-28页 |
·组网协议 | 第28页 |
·链路站上、下位机通信协议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同播系统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30-39页 |
·控制模块 | 第30-33页 |
·ATmega16L 单片机概述 | 第30-31页 |
·ATmege16L 单片机硬件资源配置 | 第31-32页 |
·单片机模/数转换(A/D) | 第32页 |
·单片机JTAG 下载接口 | 第32-33页 |
·调制/解调模块 | 第33-34页 |
·MSM6882 调制/解调器概述 | 第33页 |
·MSM6882 调制/解调器硬件资源配置 | 第33-34页 |
·控制和调制/解调模块原理图 | 第34页 |
·多路复用/选择模块 | 第34-36页 |
·TTL←→EIA 电平转换模块 | 第36-37页 |
·PCB 版图与实物图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同播系统控制单元(单片机)程序设计 | 第39-56页 |
·程序设计开发工具 | 第39-41页 |
·ICCAVR&AVR Studio 集成开发环境 | 第39页 |
·AVR Studio 集成开发环境 | 第39-40页 |
·C 语言开发单片机优势 | 第40-41页 |
·单片机控制调制解调器程序设计 | 第41-43页 |
·链路站程序设计 | 第43-52页 |
·I/O 寄存器配置 | 第43-44页 |
·定时/计数器配置 | 第44-45页 |
·通用同步/异步串行收发器(USART)配置 | 第45-46页 |
·链路站单片机串口程序设计 | 第46-47页 |
·数据帧格式的拆包和重新打包 | 第47-50页 |
·链路站主程序设计 | 第50-52页 |
·同播站程序设计 | 第52-56页 |
·模/数转换AD 程序设计 | 第52-54页 |
·同播站程序设计 | 第54-56页 |
第六章 上位机(PC 机)应用程序设计 | 第56-78页 |
·Visual C++ 6.0 集成开发环境 | 第56-57页 |
·MFC 架构综述 | 第57-60页 |
·数据和代码封装 | 第57-58页 |
·类继承机制 | 第58页 |
·虚拟函数和动态约束 | 第58-59页 |
·MFC 的宏观框架体系 | 第59页 |
·MFC 开发应用程序的优势 | 第59-60页 |
·上位机(PC 机)应用程序设计 | 第60-61页 |
·界面模块 | 第60-61页 |
·操作模块 | 第61页 |
·上位机(PC 机)应用程序实现 | 第61-78页 |
·应用程序界面实现 | 第61-67页 |
·同播站点信息记录文件管理 | 第67-69页 |
·串行端口通信 | 第69-73页 |
·多线程设计 | 第73-78页 |
总结和体会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