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行驶平顺性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 ·摩托车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 第13页 |
| ·摩托车悬挂装置概述 | 第13-15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摩托车平顺性及其评价方法 | 第18-30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 第18-20页 |
| ·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 第20-22页 |
| ·摩托车振动平顺性评价 | 第22-28页 |
| ·人体感受特性 | 第22-23页 |
| ·频率响应 | 第23-24页 |
| ·振动平顺性的评价 | 第24-26页 |
| ·摩托车振动平顺性数学评价方法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3 路面随机振动信号的计算机仿真 | 第30-42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自功率谱密度函数 | 第30-32页 |
| ·随机路面模型 | 第32-36页 |
| ·路面不平度的表达 | 第32-34页 |
| ·时域模型 | 第34-35页 |
| ·时域响应 | 第35-36页 |
| ·前后轮有滞后输入的处理 | 第36页 |
| ·路面谱的计算机模拟 | 第36-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4 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程序构建与软件平台简介 | 第42-52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车辆系统动力学系统软件建模要求 | 第42-43页 |
| ·基本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 ·计算方法 | 第44-47页 |
| ·本文改进的微分方程算法 | 第47-49页 |
| ·软件平台简介 | 第49-50页 |
| ·本章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5 摩托车二自由度建模与仿真 | 第52-66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模型建立 | 第52-55页 |
| ·前、后悬挂装置的简化 | 第52-53页 |
| ·轮胎模型的简化 | 第53页 |
| ·模型建立基于以下假定 | 第53-54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 ·系统参数的确定 | 第55-57页 |
| ·整车基本参数设定 | 第55-56页 |
| ·前后悬挂参数确定 | 第56-57页 |
| ·系统仿真 | 第57-65页 |
| ·随机路面输入的仿真 | 第57-58页 |
| ·阶跃路面输入的仿真 | 第58-59页 |
| ·分析各动力学参数对振动平顺性的影响 | 第59-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6 整车平顺性多自由度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 第66-78页 |
| ·概述 | 第66-67页 |
| ·平顺性模型的建立 | 第67-70页 |
| ·五自由度摩托车振动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 ·五自由度摩托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9页 |
| ·平顺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 ·系统仿真 | 第70-76页 |
| ·仿真输入与参数的确定 | 第70-71页 |
| ·五自由度摩托车模型偏频的计算 | 第71页 |
|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 ·随机输入下系统仿真 | 第72-74页 |
| ·阶跃输入下系统仿真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7 动力学参数对摩托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 | 第78-94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动力学参数改变对平顺性的影响 | 第78-89页 |
| ·悬架阻尼系数c 的影响 | 第78-81页 |
| ·悬架刚度系数k 的影响 | 第81-85页 |
| ·轮胎刚度系数kt 的影响 | 第85-89页 |
| ·参数不同匹配对平顺性的影响 | 第89-93页 |
| ·前后悬挂阻尼系数匹配的影响 | 第89-91页 |
| ·前后悬挂刚度系数匹配的影响 | 第91-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 ·结论 | 第94页 |
| ·展望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 附录 | 第102-104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104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