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内循环污泥浓缩消化(ICSTD)反应器处理污水厂污泥的试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32页 |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污泥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 第13-17页 |
| ·污泥的定义 | 第13页 |
| ·污泥的来源与分类 | 第13-15页 |
| ·污泥的基本性质 | 第15-17页 |
| ·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与发展 | 第17-30页 |
| ·国外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与发展 | 第17-23页 |
| ·国内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与进展 | 第23-24页 |
| ·污泥处理与处置的目的与方法 | 第24-30页 |
| ·国内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31-32页 |
| 2 厌氧消化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原理 | 第32-42页 |
| ·水解与发酵阶段 | 第32-33页 |
| ·产氢产乙酸阶段 | 第33页 |
| ·产甲烷阶段 | 第33-35页 |
| ·污泥厌氧消化与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异同 | 第35页 |
| ·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 第35-42页 |
| ·水力停留时间与负荷 | 第36页 |
| ·pH 值 | 第36-37页 |
| ·温度 | 第37-38页 |
| ·搅拌 | 第38-39页 |
| ·挥发性脂肪酸 | 第39页 |
| ·氧化还原电位 | 第39-40页 |
| ·氨氮 | 第40-41页 |
| ·毒性 | 第41-42页 |
| 3 反应器设计与运行 | 第42-52页 |
| ·反应器模型 | 第42-45页 |
| ·ICSTD 反应器运行原理 | 第45-47页 |
| ·试验地点 | 第46页 |
| ·试验流程 | 第46-47页 |
| ·试验测试内容与方法 | 第47-49页 |
| ·反应器取样口的设置 | 第47-48页 |
| ·厌氧消化常规参数的测定与方法 | 第48页 |
|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 ·ICSTD 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 | 第49-50页 |
| ·试验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 | 第50-52页 |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76页 |
| ·试验结果 | 第52-55页 |
| ·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 ·HRT 对VS 去除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 ·HRT 对排泥含水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有机负荷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有机负荷对排泥含水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有机去除率对排泥含水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水力停留时间对产气量的影响 | 第60页 |
| ·有机负荷对产气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反应器内部监测结果分析 | 第61-71页 |
| ·VS/TS 随时间的变化 | 第61-66页 |
| ·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6-71页 |
| ·反应器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5页 |
| ·pH 值 | 第71-72页 |
| ·有机酸VFA(以乙酸计) | 第72-73页 |
| ·总碱度 | 第73-74页 |
| ·碳酸氢盐碱度 | 第74-75页 |
| ·反应器运行结果比较 | 第75-76页 |
| 5 动力学模型研究及参数确定 | 第76-84页 |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6-81页 |
| ·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 第81-84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建议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92-94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94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