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番石榴病原根结线虫种类鉴定研究
1 前言 | 第1-23页 |
·根结线虫研究的发展史 | 第10-14页 |
·最初的认识阶段(1855~1878) | 第11页 |
·混乱时期(1879~1948) | 第11-12页 |
·成熟时期(1949~现在) | 第12-14页 |
·根结线虫分类现状 | 第14-17页 |
·我国根结线虫分类学研究 | 第17-19页 |
·根结线虫的致病性和植物对根结线虫的抗性 | 第19-21页 |
·根结线虫对海南岛番石榴的危害 | 第2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线虫种群的采集 | 第23页 |
·线虫种群的保存 | 第23页 |
·纯化培养 | 第23页 |
·种类鉴定 | 第23-25页 |
·主要形态特征观察 | 第23页 |
·各虫态的获得 | 第23-24页 |
·固定 | 第24页 |
·甘油—酒精脱水法 | 第24页 |
·制片 | 第24-25页 |
·会阴花纹制作及形态观察 | 第25页 |
·雌虫形态观察及形态测计 | 第25页 |
·雄虫形态观察及形态测计 | 第25页 |
·二龄幼虫形态观察及形态测计 | 第25页 |
·测量值的统计分析 | 第25页 |
·酯酶(EST)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电泳 | 第25-28页 |
·试剂配制 | 第26页 |
·操作步骤 | 第26-27页 |
·制板 | 第26页 |
·灌胶 | 第26页 |
·供试线虫的选择 | 第26-27页 |
·酶的提取 | 第27页 |
·点样 | 第27页 |
·电泳 | 第27页 |
·剥胶 | 第27页 |
·染色 | 第27页 |
·固定和照相 | 第27-28页 |
·确定线虫种类 | 第28页 |
·线粒体DNA鉴定 | 第28-29页 |
·DNA提取 | 第28-29页 |
·PCR扩增反应 | 第29页 |
·引物 | 第29页 |
·反应体系 | 第29页 |
·扩增条件 | 第29页 |
·电泳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 第29-34页 |
·形态鉴定结果 | 第29-34页 |
·同工酶鉴定结果 | 第34页 |
·线粒体DNA在鉴定中的应用 | 第34页 |
·最终鉴定结果 | 第34页 |
·种类描述 | 第34-40页 |
·湛江根结线虫 | 第34-38页 |
·番禺根结线虫 | 第38-4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0-47页 |
·番石榴根结线虫的主要种类 | 第40-41页 |
·我国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 第41-42页 |
·根结线虫的分类依据 | 第42-45页 |
·会阴花纹的分类价值 | 第42-43页 |
·同工酶在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43页 |
·线粒体DNA在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43页 |
·rDNA-ITS在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SCAR在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44页 |
·根结线虫分类的发展趋势 | 第44-45页 |
·本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 第45页 |
·抗病育种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本文缩写及英汉对照 | 第54-55页 |
形态学方法中测计的一些缩写 | 第55-56页 |
附录1 | 第56-57页 |
附录2 | 第57-61页 |
附图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