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1.1 旅游产业的经济意义 | 第8-9页 |
| 1.2 旅游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9-10页 |
| 1.3 旅游资源概述 | 第10-12页 |
| 1.3.1 旅游资源的基本功能 | 第10-11页 |
| 1.3.2 旅游资源的综合特征 | 第11-12页 |
| 1.4 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 第12-16页 |
| 1.4.1 旅游资源评价的意义 | 第12-13页 |
| 1.4.2 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 第13-16页 |
| 1.5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1.5.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 1.5.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第2章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 第18-25页 |
| 2.1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和内容 | 第18-23页 |
| 2.1.1 旅游资源条件 | 第18-20页 |
| 2.1.2 旅游地理环境条件 | 第20-21页 |
| 2.1.3 区域社会经济条件 | 第21-23页 |
| 2.2 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 2.3 评价研究思路 | 第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5-39页 |
| 3.1 指标的特征 | 第25页 |
| 3.2 评价指标的设定 | 第25-28页 |
| 3.2.1 因子分析模型及相关概念 | 第25-28页 |
| 3.2.2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划分指标体系结构 | 第28页 |
| 3.3 关于指标的几点说明 | 第28-29页 |
| 3.4 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29页 |
| 3.5 权系数的确定 | 第29-33页 |
| 3.5.1 权系数的概念 | 第29-30页 |
| 3.5.2 指标重要性程度评分的确定 | 第30-31页 |
| 3.5.3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系数 | 第31-32页 |
| 3.5.4 权系数的迭代计算 | 第32-33页 |
| 3.6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33-38页 |
| 3.6.1 综合评价的四种具体模型 | 第35-37页 |
| 3.6.2 四种综合评价模型的适用范围 | 第37-38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39-59页 |
| 4.1 辽宁沿海地区自然环境与旅游资源的状况 | 第39-40页 |
| 4.2 建立指标体系 | 第40-45页 |
| 4.2.1 确定因子便量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 第40-42页 |
| 4.2.2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化分指标体系结构 | 第42-45页 |
| 4.3 指标体系结构 | 第45页 |
| 4.4 权系数的确定 | 第45-49页 |
| 4.5 旅游资源模糊计算 | 第49-51页 |
| 4.6 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 第51-53页 |
| 4.6.1 信度分析 | 第51-53页 |
| 4.6.2 效度分析 | 第53页 |
| 4.7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 4.8 评价结论对旅游资源开发与环保的作用 | 第54-58页 |
| 4.8.1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 第54-57页 |
| 4.8.2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保护和建设 | 第57-58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