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1-1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4-5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5-13页 |
(一) 关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 | 第5-8页 |
(二) 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 | 第8-11页 |
(三) 关于自我价值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 第11-12页 |
(四)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一)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 第13页 |
(二) 自我价值感的界定 | 第13-15页 |
(三) 社会支持的界定 | 第15页 |
四、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五、研究假设 | 第15页 |
六、研究的创新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一、被试 | 第16页 |
(一) 被试选取 | 第16页 |
(二) 被试鉴别 | 第16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16-17页 |
(一) 自然情况部分 | 第16页 |
(二)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SE) | 第16-17页 |
(三)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 第17页 |
三、研究程序 | 第17页 |
四、统计方法 | 第17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的结果 | 第17-29页 |
一、测验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 第17-19页 |
(一) 信度分析 | 第17-18页 |
(二) 效度分析 | 第18-19页 |
二、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分析 | 第19-26页 |
(一) 贫苦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比较 | 第19-20页 |
(二) 贫苦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性别比较 | 第20页 |
(三) 贫苦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年级比较 | 第20-24页 |
(四) 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城乡比较 | 第24-25页 |
(五) 贫苦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文理比较 | 第25-26页 |
三、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分析 | 第26-28页 |
(一) 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比较 | 第26页 |
(二)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比较 | 第26页 |
(三)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年级比较 | 第26-28页 |
(四)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城乡比较 | 第28页 |
(五)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文理比较 | 第28页 |
四、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第28-29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29-37页 |
一、关于贫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状况 | 第29-33页 |
(一)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差异 | 第29-30页 |
(二) 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性别差异 | 第30-31页 |
(三) 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年级差异 | 第31-33页 |
(四) 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城乡比较 | 第33页 |
(五) 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文理比较 | 第33页 |
二、关于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 | 第33-36页 |
(一)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差异 | 第33-34页 |
(二)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的性别差异 | 第34页 |
(三)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的年级差异 | 第34-35页 |
(四)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的城乡差异 | 第35-36页 |
(五)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的文理差异 | 第36页 |
三、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36页 |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第36-37页 |
(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36页 |
(二)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36页 |
(三) 教育对策 | 第36-37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37-39页 |
Abstracte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8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8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