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第一章 文学研究的绿色潮流——生态批评概说 | 第17-51页 |
第一节 生态批评溯源 | 第17-30页 |
一 “自然写作” | 第17-23页 |
二 美国的前生态批评 | 第23-27页 |
三 英国的前生态批评 | 第27-30页 |
第二节 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 第30-40页 |
一 生态批评的诞生 | 第30-35页 |
二 生态批评的发展 | 第35-40页 |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研究形态 | 第40-51页 |
一 生态批评的研究视野 | 第40-45页 |
二 生态批评的研究模式与概念界定 | 第45-51页 |
第二章 文学研究何以“拯救濒危的世界”——生态批评的理论依据 | 第51-92页 |
第一节 生态批评理论依据何以生成 | 第51-63页 |
一 “环境危机时代的文学研究”:生态批评的缘起 | 第51-55页 |
二 “技术神话”的破灭:环境主义的形成 | 第55-60页 |
三 从“改良”到“革命”:两种环境主义之分 | 第60-63页 |
第二节 “生态理论”的内涵 | 第63-78页 |
一 “另一种科学”:生态学的科学谱系 | 第63-69页 |
二 从生态学到生态理论 | 第69-73页 |
三 生态批评的理论依据 | 第73-78页 |
第三节 生态理论与后结构主义文论的相通与分野 | 第78-92页 |
一 生态理论与后结构主义理论何以相通 | 第78-82页 |
二 “文本内与文本外的自然”之辩 | 第82-85页 |
三 生态批评的语言观 | 第85-92页 |
第三章 “浪漫生态学”——生态批评的绿色经典观 | 第92-122页 |
第一节 “浪漫生态学”的提出 | 第92-95页 |
第二节 绿色经典的自然观 | 第95-106页 |
一 绿色的自然观 | 第96-99页 |
二 绿色自然观的生态学源泉 | 第99-103页 |
三 诠释绿色自然观之目的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绿色经典的创作观 | 第106-122页 |
一 超越阿卡狄亚 | 第106-111页 |
二 荒野的启示 | 第111-122页 |
第四章 “环境文本”与“场所意识”——生态批评的解读策略 | 第122-161页 |
第一节 生态批评的文本框架 | 第122-132页 |
一 文本的环境框架 | 第122-124页 |
二 三种“环境文本” | 第124-128页 |
三 环境文本的文化语境 | 第128-132页 |
第二节 “场所”:生态批评的基本范畴 | 第132-141页 |
一 “场所”是什么 | 第132-134页 |
二 “场所意识”的涵义 | 第134-136页 |
三 场所研究的后现代语境 | 第136-141页 |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场所意识”定位 | 第141-152页 |
一 场所意识与文化想象 | 第141-148页 |
二 场所意识的美学意义 | 第148-152页 |
第四节 多重视角下的场所意识解读 | 第152-161页 |
一 “季节之书”中的场所意识 | 第152-157页 |
二 “死亡之网”与场所意识 | 第157-161页 |
余论 借鉴与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 | 第161-164页 |
注释 | 第164-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5页 |
后记 | 第195-1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8-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