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分根区交替灌溉制种玉米节水机理及其气孔导管模型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6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4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36页
     ·分根区交替灌溉技术(APRI)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第14-20页
     ·干旱及氮素水平对化学信号的影响第20-24页
     ·植物中δ~(13)C 以及Δ~(13)C 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其与 WUE 的关系第24-27页
     ·灌溉方式对作物氮吸收、氮利用以及植物体内δ~(15)N 的影响第27-28页
     ·灌溉方式对根系的影响第28-31页
     ·水分胁迫下的气孔导度模型第31-36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第36-50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6页
   ·制种玉米不同供水模式盆栽试验(2009)第36-40页
     ·供试材料第36-37页
     ·灌水处理第37-38页
     ·测定方法第38-40页
   ·制种玉米不同氮素和供水模式盆栽试验(2010)第40-46页
     ·试验方法和生长条件第40-41页
     ·灌水处理和氮肥处理第41页
     ·测定方法第41-46页
   ·制种玉米分根区交替灌溉田间试验(2009)第46-50页
     ·试验方法和生长条件第46页
     ·灌水处理第46页
     ·测定方法第46-50页
第三章 不同灌溉处理对制种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第50-68页
   ·不同灌溉处理盆栽试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第50-54页
   ·不同灌溉处理对制种玉米根冠比以及根系导水率的影响第54-57页
   ·不同灌溉处理对制种玉米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57-58页
   ·APRI 和 DI 处理制种玉米的光响应曲线和 CO_2响应曲线第58-63页
     ·光响应曲线第59页
     ·CO_2响应曲线第59-61页
     ·APRI 和 DI 处理对 C_i/C_a, Δ~(13)C 以及Φ的影响第61-63页
     ·不同灌溉处理对制种玉米产量、干物质量以及 WUE 的影响第63页
   ·讨论与小结第63-68页
     ·不同灌溉方式和氮素处理对根冠比、根系导水率和 WUE 的影响第64-66页
     ·APRI 和 DI 处理下的 C_i/C_a, Δ~(13)C 以及制种玉米叶片维管束鞘细胞对 CO_2的泄漏率的影响第66-68页
第四章 灌溉处理和氮素水平对制种玉米 N 含量、δ15N 及 N 在不同器官中分布的影响第68-76页
   ·灌溉处理和氮素水平对制种玉米叶片含氮量以及分布的影响第68-69页
   ·灌溉处理和氮素水平对制种玉米叶片及不同器官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第69-71页
   ·讨论与小结第71-76页
第五章 氮素水平和灌溉方式对制种玉米木质部物质浓度及其相互作用对 gs影响第76-87页
   ·测定制种玉米叶片气孔导度时各处理的土壤水分状况第77页
   ·土壤含水量与Ψl、gs、NO3-以及木质部汁液中 ABA 浓度的关系第77-78页
   ·灌溉处理和氮素水平对制种玉米木质部汁液中 pH 和 ABA 浓度的影响第78页
   ·灌溉处理和氮素水平对制种玉米木质部汁液中阴、阳离子浓度的影响第78-79页
   ·木质部汁液中离子浓度、pH 及 ABA 浓度交互作用对气孔导度的影响第79页
   ·讨论与小结第79-87页
     ·灌溉处理和氮素水平对制种玉米木质部汁液中阴、阳离子浓度的影响..第82-83页
     ·灌溉处理和氮素水平对制种玉米木质部汁液中 pH 和 ABA 浓度的影响.第83-84页
     ·木质部汁液中离子浓度、pH 及 ABA 浓度交互作用对气孔导度的影响..第84-85页
     ·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不同灌溉方式和氮素水平制种玉米气孔导度与环境因素以及叶片 CCI 的关系第87-95页
   ·气象指标及土壤水分含量与最大相对气孔导度的关系第88页
   ·CCI 与光饱和条件下的总光合速率及叶片氮素浓度的关系第88-89页
   ·叶绿素相对含量与最大相对气孔导度的关系第89-91页
   ·叶-气温差与最大相对气孔导度的关系第91-94页
   ·小结第94-95页
第七章 基于灌溉方式和叶片生理指标的气孔导度模型研究第95-108页
   ·气孔导度模型基本资料的获取第98页
   ·Jarvis 类型气孔导度模型第98-99页
   ·参数拟合第99页
   ·模型评价标准第99页
   ·结果和讨论第99-108页
     ·气象因素变化第99-100页
     ·光饱和状态下的光合速率、CCI、叶片氮素浓度之间的关系第100页
     ·土壤含水量变化第100页
     ·气孔导度与各种环境因素以及 CCI 的关系第100页
     ·Jarvis 模型中各个参数与气孔导度的关系第100-102页
     ·Jarvis 模型预测气孔导度值与实测值的比较第102-108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08-112页
   ·主要结论第108-110页
   ·创新点第110页
   ·不足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作者简介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参中次生物质积累与可溶性糖代谢及激素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旱地有机培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