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2页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架构 | 第17-18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选题意义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入世承诺: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 第22-49页 |
一、WTO基本原则 | 第22-24页 |
二、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 | 第24-27页 |
三、服务贸易领域内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 第27-33页 |
1. 《服务贸易总协定》 | 第28页 |
2. 《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中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 第28-33页 |
3. 服务贸易领域相关承诺的特征分析 | 第33页 |
四、货物贸易领域内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 第33-38页 |
1. 关税减让方面的承诺 | 第34-35页 |
2. 非关税减让方面的承诺 | 第35-37页 |
3. 信息技术产品方面的特别承诺 | 第37-38页 |
4. 货物贸易领域相关承诺的特征分析 | 第38页 |
五、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 | 第38-46页 |
1. 我国入世后享有的权利 | 第39-40页 |
2. 我国入世后需要承担的义务 | 第40-41页 |
3. 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 | 第41-46页 |
六、小结 | 第46-49页 |
第二章 传媒生存环境变化的政治经济分析 | 第49-81页 |
一、政治环境的变化:“权力型”向“规则型”的转变 | 第50-55页 |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入市”和“毕业”的考验 | 第55-65页 |
1.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 第55-60页 |
2. “毕业”条款的考验 | 第60-62页 |
3. 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制度变迁 | 第62-65页 |
三、传媒与政府、市场三者关系模式的变化 | 第65-76页 |
1. 传媒与政府:在自由与控制之间 | 第65-70页 |
2. 传媒与市场:私有、国有和公有的选择 | 第70-76页 |
四、众多环境变数与传媒变迁的关联度分析 | 第76-78页 |
五、小结 | 第78-81页 |
第三章 传媒市场主体的培育及其内涵审视 | 第81-122页 |
一、“市场主体”概念的经济制度含义 | 第82-86页 |
1. 政府与市场 | 第82-83页 |
2. 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 第83-84页 |
3. 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 第84-85页 |
4. 市场主体的不同经济制度含义 | 第85-86页 |
二、计划经济下传媒市场主体的缺失 | 第86-89页 |
1. 传媒的公有理念 | 第86-87页 |
2. 建国之初传媒的市场化尝试 | 第87-88页 |
3. 传媒的喉舌功能 | 第88-89页 |
三、我国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 | 第89-94页 |
1. 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过程 | 第90-92页 |
2. 传媒的产业化和企业化 | 第92-93页 |
3. 传媒产业的版块区划 | 第93-94页 |
四、国有传媒的阿里斯之踵:委托-代理问题 | 第94-103页 |
1. 委托-代理问题的成因 | 第94-96页 |
2.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顽固性 | 第96-99页 |
3. 国有传媒的委托-代理问题 | 第99-101页 |
4. 国有传媒委托-代理问题的制度根源 | 第101-103页 |
五、对传媒市场主体内涵的重新审视 | 第103-117页 |
1. 市场主体的三大基本内涵 | 第103-105页 |
2. 市场主体的核心内涵:产权独立 | 第105-107页 |
3. 国有企业:“公平”愿望的落空 | 第107-109页 |
4. 私有企业:效率型的市场主体 | 第109-111页 |
5. 我国传媒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距离 | 第111-115页 |
6. 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培育的未来空间 | 第115-117页 |
六、小结 | 第117-122页 |
第四章 传媒市场的竞争态势分析 | 第122-156页 |
一、市场竞争的有益性 | 第122-125页 |
1. 激发人的活力,促进社会繁荣 | 第123页 |
2. 消弭个人化冲突,营就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 | 第123-124页 |
3. 有效传播知识,纠正错误,推动科技进步 | 第124-125页 |
二、我国传媒曾经的非竞争性环境 | 第125-131页 |
1. 经济活动的完全集中管理 | 第126-127页 |
2. 以阶级斗争取代市场竞争 | 第127-129页 |
3.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 第129-131页 |
三、对传媒市场竞争的认同 | 第131-134页 |
1. 竞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产性 | 第132页 |
2. 竞争主体所争夺的资源比较丰富 | 第132-133页 |
3. 媒体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 | 第133页 |
4. 竞争局限在行政性垄断允许范围之内 | 第133页 |
5. 竞争出现趋向激烈的苗头 | 第133-134页 |
6. 传媒市场垄断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 第134页 |
四、传媒竞争意识的强化 | 第134-139页 |
1. 竞争趋向激烈,并渗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性 | 第136-137页 |
2. 以传媒集团化为标志的垄断竞争格局开始形成 | 第137页 |
3. 应对境外传媒,成为行政力量介入市场竞争的理由 | 第137-139页 |
五、对 WTO公平竞争理念的接受 | 第139-146页 |
1. 多元化竞争主体的出现 | 第140-142页 |
2. 在垄断竞争中出现合作趋势 | 第142-143页 |
3. 市场竞争呈现政府主导下的零敲碎打式变革态势 | 第143-146页 |
六、传媒市场竞争的诸多制约因素 | 第146-150页 |
1. 非竞争理念下对竞争的逃避 | 第146-147页 |
2. 对竞争的政治限制和私人限制 | 第147-149页 |
3. 市场向潜在竞争对手的关闭 | 第149-150页 |
七、小结 | 第150-15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56-165页 |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156-160页 |
二、传播生态理论的启示 | 第160-162页 |
三、本研究的主要价值 | 第162-165页 |
全文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5-170页 |
后记 | 第170-171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71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