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 ·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方法综述与评价 | 第13-16页 |
| ·中和法 | 第13-14页 |
| ·硫化法 | 第14页 |
| ·还原法 | 第14页 |
| ·离子交换法 | 第14-15页 |
| ·吸附法 | 第15页 |
| ·浮选法 | 第15-16页 |
| ·磁分离技术简介 | 第16-17页 |
| ·生物膜去除重金属离子技术简介 | 第17-22页 |
| ·微生物对重金属离子的转化 | 第18-19页 |
| ·微生物吸附与微生物累积 | 第19-22页 |
| ·生物方法处理重金属离子的优点 | 第22页 |
| ·微生物在磁场作用下的行为 | 第22-24页 |
| ·趋磁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 ·磁特性和运动特性 | 第24-25页 |
| ·分类和分布 | 第25页 |
| ·培养方法 | 第25-28页 |
| ·趋磁细菌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 ·高梯度磁分离技术处理废水的原理 | 第30-31页 |
| ·高梯度磁分离器的特点和经济效益 | 第31-32页 |
| ·趋磁细菌载体磁分离原理 | 第32-33页 |
| ·本 本课题的产生基础和取得进展的可能性 | 第33-34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趋磁细菌的富集培养及分离 | 第35-54页 |
| ·趋磁细菌的富集培养 | 第35-36页 |
| ·趋磁细菌的收集 | 第36-37页 |
| ·趋磁细菌电镜观察 | 第37-43页 |
| ·电镜标本预处理 | 第37-38页 |
|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 第38页 |
|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 第38-39页 |
| ·微生物样品 TEM、SEM 分析 | 第39-43页 |
| ·用 MPN 法测量五种污泥中 MTB 的数量 | 第43-44页 |
| ·MTB 的收集 | 第43页 |
| ·稀释菌液 | 第43页 |
| ·培养 | 第43页 |
| ·检验 | 第43-44页 |
| ·微好氧菌中分数的测量 | 第44-46页 |
| ·检样稀释及培养 | 第44-45页 |
| ·菌落计数 | 第45页 |
| ·菌落计数公式 | 第45页 |
| ·菌落计数报告 | 第45-46页 |
| ·混合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6-47页 |
| ·趋磁细菌的分离 | 第47-53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7-48页 |
| ·混合菌的分离 | 第48-50页 |
| ·革兰氏染色实验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磁化细菌处理重金属废水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54-91页 |
| ·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模型 | 第54页 |
| ·趋磁细菌吸附重金属实验 | 第54-76页 |
| ·趋磁细菌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实验测定 | 第55页 |
| ·五种 MTB 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对比实验 | 第55-56页 |
| ·磁场对微好氧MTB 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56-57页 |
| ·微好氧 MTB 的广谱性 | 第57-58页 |
| ·趋磁细菌吸附重金属离子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58-60页 |
| ·趋磁细菌吸附重金属离子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 第60-76页 |
| ·单一金属体系生物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76-78页 |
| ·多种金属体系竞争性吸附动力学模型建立与求解 | 第78-89页 |
| ·二元吸附系统竞争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80-81页 |
|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求解 | 第81-82页 |
| ·二元吸附系统竞争吸附的实验研究 | 第82-87页 |
| ·模型求解结果 | 第87-89页 |
| ·本章小节 | 第89-91页 |
| 第四章 附着重金属离子的趋磁细菌从水体中的分离 | 第91-102页 |
| ·实验方法和装置 | 第91-92页 |
| ·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 ·实验装置 | 第92页 |
| ·多悬丝分离器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2-100页 |
| ·悬丝摆放位置的对比实验 | 第92-94页 |
| ·磁场强度大小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94-99页 |
| ·镍丝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99-100页 |
| ·多平板分离器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1页 |
| ·本章小节 | 第101-102页 |
| 第五章 磁场-趋磁细菌复合工艺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研究 | 第102-116页 |
| ·厌氧条件下复合工艺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 | 第102-107页 |
| ·复合工艺处理含 Fe~(2+)离子废水 | 第103-105页 |
| ·复合工艺处理含Cr~(3+) 离子废水 | 第105-106页 |
| ·复合工艺处理含Ni~(2+) 离子废水 | 第106-107页 |
| ·微好氧条件下复合工艺处理含镍离子废水 | 第107-115页 |
| ·实验流程 | 第107-108页 |
| ·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 | 第10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0页 |
| ·平板捕集趋磁细菌情况的研究 | 第110-115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工艺改进 | 第115页 |
| ·本章小节 | 第115-11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6-117页 |
| 第七章 研究展望及创新点总结 | 第117-123页 |
|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17-122页 |
| ·好氧菌的富集培养 | 第117页 |
| ·利用细胞固定化技术进行趋磁细菌的培养和筛选 | 第117页 |
| ·MTB 吸附选择性 | 第117-118页 |
| ·多场介入强化吸附过程的研究 | 第118页 |
| ·较完备的吸附和脱附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8-119页 |
| ·趋磁细菌在磁场下运动情况的分析 | 第119-122页 |
| ·创新点总结 | 第122-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1-133页 |
| 附录 | 第133-156页 |
| A1 单一金属体系生物吸附动学模型求解程序 | 第133-137页 |
| A2 二元竞争性吸附动力学模型求解程序 | 第137-142页 |
| A3 实验原始数据 | 第142-156页 |
| 致谢 | 第156页 |